- 相關推薦
“中醫文化”閱讀答案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醫文化”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醫文化”閱讀答案1
中醫,就是中國的醫學,是相對于西方醫學而言的。西方醫學還沒傳到我國時,沒有“中醫”這個名詞。此前,“中醫”有很多稱謂:岐黃、青囊、杏林、懸壺、橘井等。每個名稱都與一個有趣的故事相關。例如,“中醫”的第一個名字“岐黃”來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黃帝與被稱為“天師”的岐伯討論醫學的書,后世的人們稱《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學的經典,所以“岐黃”就成了中醫的代名詞;又如鮮為人知的“橘井”,說的是西漢道士蘇耽的故事。蘇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訴母親將有瘟疫流行,飲服井水泡橘葉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發,他母親用這個辦法救治了無數病人。為紀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來稱贊中醫。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話。意思是有病而不醫治,卻常常因為合乎醫理而自己痊愈。這并不是讓我們有病扛著不治,而是強調人體自身調節對健康的重要性。人體常常通過自身調節達到陰陽平衡,這樣病痛往往不藥而愈。這正是中醫的奧妙:通過調節人體各項機制,使之達到平衡而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我們現在說的“中醫”是戰爭前后才出現的。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了區別中西醫學,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1936 年,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將中國醫學命名為“中醫”,人們又稱之為“漢醫”“傳統醫學”“國醫”等。
中醫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來簡單概括,就是“中和”。
漢代說的“中醫”,“中”雖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句話卻深得中醫理論的精髓: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會生病。如果陰陽失衡,疾病就來了。中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就是說身體沒有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就會百病全無。為實現“中和”這一保持健康的最終目標,中醫采用古代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哲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秘密。中醫學中的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人就是氣聚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氣散了形體就滅亡了;不光人體,天下萬物都是氣構成的;正是有了這個氣,萬物才生生不息,變化不止。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認為,人是由氣聚合成的,氣分陰陽,只有陰陽調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臟六腑,八脈十三經,臟腑是聚藏氣的地方,經脈是疏導氣的管道,臟腑的健康情況又通過經脈穴位, 乃至發、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膚等外表器官表現出來,五臟分別對應五官、五色。中醫專家可以通過經脈穴位、五官五色出現的異常來判斷疾病情況,并通過多種手段辨證施治,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學的最終目標并不止于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種醫學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文化,是在中華文明這株萬年巨樹上結出來的碩果。盡管傳統的中醫學觀念與源于歐洲現代科學的西醫學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們應當樂觀地看到,中醫和西醫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兩大醫學必然會在實踐中互相完善,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摘編自中國經濟出版社《中醫文化》,作者:過常寶)[來源:
7.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顧名思義,中醫,就是中國的醫學,這是相對于西方醫學而言的。在西方醫學傳到中國以前,中國雖然沒有“中醫”這個說法,但有其他多種稱謂。
B.中國流傳著許多贊譽中醫的動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頌西漢道士蘇耽及其母親的功德,他們在之年用井水泡橘葉救治了無數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無需就醫自會痊愈,這是因為人體具有自身調節功能,這種自身調節往往可以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這樣有些病痛就會不藥而愈。
D.我們通常說的.“中醫”,源于戰爭前后,是英國的西醫給中國醫學起的名稱,以區別中西醫學;1936年,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分)
A.“中和”二字,是對中醫原理和精神的簡單概括,意思是身體保持中和之氣,無陽燥,不陰虛,就會百病全無;反之,陰陽失衡,就會疾病纏身。
B.為了解釋生命的秘密,實現“中和”這一保持健康的最終目標,中醫學以中國古代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哲學理論為理論基礎。
C.人是由氣聚合而成的,這是中醫學中的精氣、陰陽、五行三種學說的共識;陰陽五行學說還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八脈十三經是氣的聚藏之地。
D.中醫專家之所以能夠通過經脈穴位、五官五色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是因為經脈穴位以及發、牙、舌、皮膚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臟腑的健康情況。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的醫學經典,后人稱其 醫學為“岐黃之術”;真人、至人、圣人、賢人,是書中提出的四種典范人物。
B.中醫強調人體自身調節對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張有病扛著不治。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記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C.中醫是中華文明的巨樹結出的碩果,它不僅是一種醫學技術,更是一種哲學、一種文化。它的最終目標不單是治病,更是幫助人類達到至高境界。
D.中醫和西醫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盡管兩大醫學在觀念認識上絕不相容,但二者必然會在實踐中取長補短,互相完善,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答案
7.A [“沒有‘中醫’這個說法”改為“沒有‘中醫’這個名詞”。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已有“中醫”這個說法,但這是個動詞,意思是“合乎醫理”;我們現在說的“中醫”是名詞,指的是中國醫學。]
8.C [八脈十三經不是氣的聚藏之地,而是“疏導氣的管道”。參見第四段對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解釋。]
9.D [“兩大醫學在觀念認識上絕不相容”有誤,應是“不能完全相容”。參見最后一段。]
“中醫文化”閱讀答案2
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體的,中醫的理論和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
中醫首先反映的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有人認為,中醫的理論是不科學的、模糊的、不可實證的,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實證思維主張分析還原,還原到后來就各個成為一個孤立的個體。整體關聯的思維也講還原,而整體關聯所還原的個體是相互關聯的個體。從根本上說,中醫研究的是人這個有精神的高級生命體。因此,中醫才有這樣的觀念,整體生命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體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個部分。比如,肝臟不只反映肝臟,心不只反映心,而是與其他臟器的生理功能密切關聯。
中醫診治要周全地考慮不同性別、體質、地域、時間等因素,對藥材的采用也非常強調地域性的差異,這是基于中國哲學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個性兩重內涵。中國哲學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違背事物本來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因勢利導”,要適合、符合這個事物的本來發展的途徑、趨勢。而現代人所尊奉的“科學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變事物的本來面貌。其實,很多現代科學家已經開始認識到,科學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變自然界的本來關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類能夠更加和諧地相處。此外,“自然合理”非常強調符合事物的本性,即個性,這就跟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強調普遍化、普適性有很大的差異。
中醫還體現了中國哲學所強調的直覺思維。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中,“望”和“聞”是醫生的直覺,中醫通過“望”觀察病者的氣色、舌苔和形態,通過“聞”病者的體氣、口氣、二便之氣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個初步的判斷。醫者“問”,患者通過口述的方式,將自己的直觀感受告訴醫生。最后是“切”,醫生通過脈象來印證醫者對患者情況的直覺判斷是否準確。許多人認為中醫“望聞問切”太主觀、不科學,這源于近百年來,我們形成的這樣一種觀念: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直覺是不可靠的;理性的東西是清晰的、準確的,直覺的東西是模糊的、不準確的。其實,科學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體的本來面貌,而有時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片面。這也正是現在科學模糊學理論發展的一個道理。在中國的'文化里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醫,中醫在模糊中間有著極其精確的一面,這也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們要繼承中醫的傳統,堅守中醫的傳統理念。這不僅僅是中醫界的責任,同樣也是中國哲學界與文化界的責任。
(摘編自樓宇烈《中醫的人文內涵及其意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醫基于中國哲學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認為每一個臟器都能反映整體的面貌。
B.中醫選用藥材強調地域的差異,這與“自然合理”理念中尊重自然的內涵不符。
C.中醫通過綜合運用“望聞問切”四種方式診斷疾病,以實現對病情的準確把握。
D.中醫被誤解與我們未認識到理性思維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覺思維的價值有關。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闡釋注重個性的理念,是建立在對尊重自然的理念做詳細分析的基礎上的。
B.文章引述科學模糊學理論,來論證中醫體現了中國哲學強調的直覺思維的觀點。
C.文章以中醫理論和實踐為依據,多方面論證了中醫對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體現。
D.文章用對比的方式論證了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優點,包含了為中醫正名的動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哲學整體關聯的思維方式在對個體事物的分析上,超越了實證觀念與思維。
B.與中醫尊重自然的理念相反,“科學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改變事物的本來面貌。
C.中醫崇尚的“自然合理”的理念,也體現在了教育領域“因材施教”的做法中。
D.如果澄清了人們對理性與直覺的錯誤認識,中醫傳統理念就能得到繼承與堅守。
閱讀答案: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中醫文化”閱讀答案3
①中醫文化就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獨立踐行的中國文化,并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內經》只有十三方,而整個數十篇幅講的治法、理論、原則等,不是僅在醫學領域獨有,中醫的一切都是與向外宇宙自然、向內心態道德乃至社會家國的認識是一樣的,應對的基本理念是一樣的。然而,什么是中醫文化?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具體而言:中醫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這樣看來,中醫文化學的研究范圍很廣,包括中醫學形成的文化社會背景,中醫學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價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語言文獻,中醫學區別于其他醫學的文化特征,中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歷代名醫所處歷史文化背景,醫學學術思想形成的條件及傳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論研究之外,中醫文化研究還包括地域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中醫藥文化遺產的保護、中醫醫院文化建設、中藥企業文化建設等應用研究。
②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生活觀的基因構成部分。中醫文化歷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形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著名的中醫文化專家張其成教授曾經提出“易道主干”說,認為中華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貫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與醫的關系論,自古就有“醫易同源”“醫易會通”的命題。也就是說,中醫與作為中華文化主干的“易道”不僅存在縱向的同源關系,而且存在橫向的同理關系,由此可知,中醫思想文化也同樣具有通貫儒道的特點。隋唐以后,中醫還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中醫的一些思想還對易、儒、道產生過反影響或產生過修補作用,如天人觀念、陰陽五行學說、氣學說等。
③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凝聚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④生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發源于農耕文化的中醫文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環境已被嚴重破壞,其生存狀況亦不容樂觀,在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醫文化的現代發展遭遇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沉重壓力,一方面傳統中醫文化的內涵正在褪色、消失,另一方面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西醫實證科學全面入侵。因此,必須做出主動的努力來確認和維護中醫文化的生存空間,在面對外來醫學文化的沖擊和時代變遷的蕩滌時堅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醫文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和自身邏輯性,在選擇中醫文化現代發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徑時既不會一味固守傳統而喪失發展的機遇,又不會因一味迎合“現代”而更改或擦除中醫藥文化的根本屬性。中醫文化現代發展是動態的過程,它只有在不斷地海納百川中才會綿延相繼、更新常流。
(選自王祚橋《中醫文化》,有刪改)
1.下列對“中醫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B.中醫文化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也凝聚了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理念與原創思維方式。
C.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生活觀的基因構成部分,歷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形態,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
D.中醫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構成了中華中醫文化,中醫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農耕文明是中醫文化的發源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醫文化生長的土壤。在當今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中醫文化生存狀況堪憂,生存環境已經受到嚴重破壞。
B.中醫文化不僅具有貫通儒家、道家的特點,還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醫文化思想還對易家、儒家、道家產生過反影響或產生過修補作用。
C.中醫文化學的研究范圍很廣,不僅包括中醫學形成的背景、發展規律、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價值理念、語言文獻等理論研究,還包括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中醫學的文化功能、中醫醫院文化建設等應用研究。
D.維護中醫文化的生存空間,就是要堅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醫文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和自身邏輯性,選擇自身現代發展方向、方法及路徑時,既不能一味固守傳統而喪失機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現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屬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醫經典《內經》雖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講的治法、理論、原則,與應財社會國家的認識和基本理念是一樣的。
B.中醫思想文化有貫通儒家道家的特點,這一特點充分體現在“醫易同源”“醫易會通”的命題上,因而中醫與“易道”不僅存在縱向的同源關系,而且還存在橫向的同理關系。
C.中醫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生活觀,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D.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參考答案
1.B(B項,以偏概全,原文是中醫文化“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
2.C(C項,張冠李戴,“中醫學的文化功能”錯,原文第①段“文化功能”屬理論研究。)
3.B(B項,“因而”錯,因果關系顛倒,而且體現“醫易同源”“醫易會通”的命題只能是中醫思想文化所具有貫通儒道的特點。)
【“中醫文化”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禮俗文化》閱讀答案11-09
漫說姓名文化閱讀答案11-11
略談孝文化閱讀答案01-02
[薦]《禮俗文化》閱讀答案01-17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閱讀答案01-20
胡同文化閱讀答案最新11-13
“鄉村傳統文化”閱讀答案02-24
(經典)《戲曲起源的文化思考》閱讀答案06-20
《戲曲起源的文化思考》閱讀答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