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我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入手,在考察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復習了以前學習過的簡單平面圖形,并從一部分圖形中引出本課的主角:角。
接下來是很多師生互動的環節,如讓學生上講臺,大屏幕的圖形上指一指哪里有角,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很想自己找一找角。由組長分發已經準備好的三角尺,孩子們每人都有機會找角。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學生自己探究出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在反復說清角的組成以后,通過一個簡單的判斷題,考察了全班的掌握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
第二個動手操作是讓學生自己做一個角,并嘗試把角變大或者變小,學生操作起來沒有問題,但是問他們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時,由于二年級孩子所了解的詞匯有限,他心里很明白但是表達的并不清楚,這對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我通過反復操作,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張開的大小有關,并在兩個邊長不同但是張開大小一樣的角的幫助下,完成了另一個難點的學習,再通過小手表和大掛鐘的對話,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第三個活動是用紙自己折角,還有畫角,整節課下來,我通過四個比較大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角,了解角,到最后可以畫出角。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很舒服,孩子們可以在我的引領下,把學具按照要求收放整齊,語言表達也還不錯,最重要的是,我沒有把知識強加給他們,我們是在互相探討中學會了關于角的知識,回到班級里,我得到的反饋也是不錯的,孩子們對這部分內容學的.很扎實。
這也給我一個啟示,很多常態課是需要給孩子充分發揮的機會的,老師不能嫌麻煩就剝奪了孩子的動手學習的機會,要知道,他們自己動手探究來的知識,遠比我們直接告訴他,要學的扎實的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盡可能多的給學生發揮的機會,讓他們盡可能展示自己。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2
1、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在課一開始就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給圖形分類,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的發現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教授新課做好了鋪墊。在學習新知這一大塊,又精心的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學生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僅貼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2、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中獲得充分釋放,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共同體驗了學習進程中的苦與樂。
3、利用多媒體優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一位數學家以前說過:“數學這一學科是如此的嚴肅,最好不要失去機會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課件在數學課中創設情景,能夠營造出歡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直觀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畫法,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在教學環節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樣把握整個教學環節和有限課時的沖突,有沒有更合理的環節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3
角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可是讓學生說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夠容易。所以教學中我的設計主要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重要理念。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角。
聯系實際,讓學生觀察、收集生活中有關角的信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了讓學生收集有關角的信息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在觀察教材主題圖,找出呈現在各種圖形中的角,然后放飛學生的思維,在班上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角,通過三次找角的過程,學生對角的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同時深深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視實際操作,讓學生經歷角的涵義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雖然簡單,但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實際了數一數、找一找、摸一摸、認一認、擺一擺等時間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過“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的小兒歌,既讓學生對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認識,同時增加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角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引導學生在親自活動中,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兩邊開叉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雖然孩子的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但是其中的意思學生已經知道了。
四、本節課中的不足。
數學課堂的節奏比較快,學生的思維也是比較敏捷的,在備課時我覺得,對學生已經出現的問題已經預設的比較全面,可是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后,我還是覺得有些應接不暇,直接影響的就是教學智慧的發揮。由此感受,扎實備課不僅要對教學內容詳盡,同時也要對所教的學生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因勢利導。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4
學習角的初步理解,學生在對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角度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我將觀察、操作、討論等方法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總結,通過找、畫、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構成技能。
首先,在教學介紹環節,我從學生識別的'三角形、矩形等平面圖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蓋,讓學生猜出它們是什么圖形并給出理由,從而引出主題:對角度的初步理解。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觀察角的集合發現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學生多動手多討論,指出角的一個頂點和兩個邊,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在孩子們掌握了角點有一個頂點和兩個邊之后,讓學生確定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點,哪些不是角點,并解釋原因,以進一步加強對角點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課程的難點在于角度的大小與兩側的分叉程度有關,而不是與兩側的長度有關。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先讓學生用兩支鉛筆做一個物理角度,指出活動角度的頂點和兩個邊緣,讓學生操作幾次,播放活動角度,讓學生感覺到兩邊合一時角度大小的變化,讓孩子們操作,討論并感知角度大小與兩條邊之間的關系。
總之,我力求在本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為主線的理念,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解決問題不需要教師教給學生現成的方法,而是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劃槳,讓學生有進取心地思考,大膽嘗試,積極探索,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3-03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01-28
角初步認識評課稿01-2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3-28
[精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8-09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8-0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經典]05-28
(經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3
(精選)《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3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經典)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