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1
聽過楊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議》,真的有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覺。楊老師雖然年齡小,教齡短,但課堂上的那份成熟的確值得大家學習。
楊老師由齊讀課題并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直奔課題,讓高效課堂從上課伊始就得以展現。在完成“雙基”任務后,以追尋“李大釗是什么樣的人”為主線,展開和組織教學活動。用“讀一讀”、“悟一悟”、說一說“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想、說有機結合,動態地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情感的體悟。并通過圍繞“李大釗是什么樣的人”這一立體骨架,再次深入文本速讀、初想、略說,將這幅骨架,漸漸變得豐滿,變得圓潤,變得生動。
楊老師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做到了面向全體,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較好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能較好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從引導學生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學導結合的方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究能力為重點,較好而又全面地發展了學生智力。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富有創新。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這句支撐李大釗壯舉,凸顯李大釗人品,激發學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應該說,這一點抓得準,抓得妙。
我個人認為,楊老師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在學生讀完體會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時候,多給學生點時間去感悟、去體會;二是老師的話還是有些多,要放手讓學生去說,當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評價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走進學生心靈,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文,寫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興華對她父親在被反動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憶。從中表現出了李大釗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堅貞信念和為革命。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具有整體性,思路清晰,設計合理。
整體性首先體現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這篇課文教學的難度較高,篇幅較長,生活背景久遠,教學時必須選準著力點,抓住主要訓練點。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所以教師先帶大家一起認識了李大釗,又從生字詞入手檢查了孩子們的在預習中孩子們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王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重點句,以時間這條線讓同學們整體把握課文。然后引導學生以時間段為突破口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劃分,并教給孩子們運用小標題的方式來幫孩子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品味課文讓同學們找出令自己感動的描寫李大釗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說出體會成了本節課的.切入點,從而達到讓學生體會李大釗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點字詞感悟句子,進行朗讀訓練,激發學生情感。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閱讀教學注重培養語感,學習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師重點把握描寫李大釗言行的語句,然后組織學生讀讀議議,讓學生從閱讀中體會詞句意思,交流感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很準確的談出自己的體會,并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后老師抓住重難點詞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體會,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理解了重點詞句再回到整體,再次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孩子進一步認識首尾呼應這一寫作特點。
三、拓展資料,升華情感。
最后王老師通過一個小片段升華了學生情感,加深了對李大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顯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充分地進行閱讀和理解教學,課堂教學非常完整。
本節課也有一些遺憾,課堂上孩子積極性不高,教學設計不夠新穎,建議王老師能大膽創新,真正為學生導學導法,引路引法。在學習方法上能加以指導,能鼓勵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并讓孩子們準確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激發學生情感,教師還應大膽放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才會更完美。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3
我們聆聽了張老師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很有收獲。這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走進文本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較長,教師把握教材、處理教材以及在規定的時間內,如何高效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有一定難度。但是,張老師在這方面卻做得非常好。例如:
一、注重課堂的整體性,層次分明。
整體性首先體現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這堂課,張老師安排揭題后初讀,在檢查中梳理了課文,在學生心中初步建構李大釗的形象。然后引導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動的.描寫李大釗同志言行的句子,就成了本節課的突破口、切入點,從而達到讓學生讓學生體會李大釗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點字詞感悟句子,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情有感而發。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閱讀教學注重培養語感,學習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張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然后讓學生體會,組織學生讀讀議議。學生個個很有體會,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后老師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體會,進行朗讀訓練。
三、課文比較難,篇幅長
遠離學生的生活背景,教學時必須選準著力點,抓住單元的主題和主要訓練點,長文短教。張老師選擇的切入點是:李大釗的哪些言行打動了你?在具體交流時尋找相應的聯系點,輻射點,有取有舍,目的是“把房間打開,讓孩子們先進去,觸摸自己的感受”。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4
一、成功之處
善于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導入部分的圖配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松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為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于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后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后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后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07-31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10-11
《十六年前回憶》評課稿03-28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03-20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優】11-19
《十六年前回憶》評課稿(薦)07-10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優選]11-29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4篇03-20
十六年前的回憶評課稿(4篇)03-20
《十六年前回憶》評課稿4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