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1
兩年前,我來北京小學參加這個活動好比是播下一個“實”與“活”的教學種子,兩年后的今天,我們看到了開出的花、結出的果實。我們宣武區搞這個活動廣布實與活的種子,不久的將來會形成森林,這個愿望一定能夠實現的。
《匆匆》這個課很不好上,為什么呢?因為朱自清先生思緒、情感是很復雜的,加上他的創作年代已經很久遠,我們今天十一、二歲的小孩子是很難體會到這種復雜的情感的。我們吉老師能教到這個份上已經是相當的成功了。我們真的是看到了“實”與“活”的語文教學,我們也真的是看到了真實的、發展的課堂。
這是第二課時,我們看到了的孩子在上完第一課時的那個基礎,是很真實的。有一個小男孩第一個課時沒有學,就很明顯得感覺到他有點跟不上趟。這讓我看到感到很高興的。過去我們說,學生十天、半個月不上語文課沒關系,在今天的課堂看來,不是這樣,一天不上就不行了。這到是一件很好的事。這么難教的課文,吉老師能上得這么好,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我通過看她的課
第一個感覺——————教學思路很清楚
吉老師是抓住朱自清情感的線索來設計自己的教學的。而且隨著教學的深入,孩子們漸漸地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內心世界,漸漸地對朱自清的語言文字有那么一點感覺,漸漸地使學生對朱自清的那種失去時間的淡淡的哀傷和不愿虛度此生的情懷有感受,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朗讀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她的教學思路是很流暢的。我們來看看幾個重要的版塊。
第一個版塊是整體感知。讓孩子談自己初讀后整體感受。老師用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彌漫著作者怎樣的情緒”。我們也聽到了學生談到了迷茫、惆悵,無奈、悲傷、失落等等。在吉老師的引導下,也有孩子提到了追求時間,朱自清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如此平淡,想讓自己的一生留下痕跡。盡管表達不是十分正確,意思我們明白孩子明白了作者不只是無奈、哀傷,還有積極向上地追求的情趣。
第二個版塊是吉老師抓住重點段落第二三自然段的學習。方式是讓孩子提出不懂的句子。孩子提出不懂的句子是“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是課文的重點句子。吉老師采取了種種辦法,幫助孩子、引領孩子逐漸走進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使孩子漸漸地有所投入,漸漸地有所體驗,漸漸讀出作者所表達的思緒和情感。
第三個版塊,很重要的教學內容,由讀遷移到寫,仿寫一段話。
第四個版進一步加深體驗。老師引出朱自清年輕時期的成就,還有24歲后的成就,讓孩子加深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表達的那種積極的不甘心讓時間流逝,不能白白地來世界上走一遭這樣的一種情感,讓孩子自己讀進一步體會這樣的情感最后,用一首小詩包裝起來,讓孩子來讀,強化自己的認識。這樣的設計又流暢,又突出了重點。
接下來我來說說教材的把握。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他是在傾吐的是自己對時間匆匆而過的瞬間的感受,來表達他對時光流失的無奈和惋惜,但是這種情感決不是這種觀花見淚、望柳傷春的消極情緒。在思考和自責當中表達了自己不愿意虛擲光陰不愿白白流過不斷追求向上的精神。所以我們不僅能從通篇的文字中感受這樣的情調,而且我們從文句中也能體會到。比如我們吉老師今天重點抓的語句都能體會到朱先生的這種情緒。吉老師也提到了寫法上很有特點,朱自清不是空洞的呼喊,空洞的講大道理,而是采用一種獨特的詩意的創造,來打動我們讀者的感覺。正如吉老師講到的作者以發問句式為紐帶連結全篇,一步緊擬一步地展露內心的思緒。全篇共有11問,作品大體上有三個層次,起頭作者就透過自然現象,不斷追問“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我們讀了,迫使我們去思索人生嚴肅的問題。在第二層次里,又以來去日子“又怎樣地匆匆”這一發問句別開生面,引出太陽這一具體形象。在最后一個層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麼”?這一反問句式,迫使讀者進一步思考。把情緒進一步發揮,以一連串發問句,追蹤自己生命的痕跡,反省著“過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呼應開端。通篇只有六百來字,三問為綱,居然用了十一個發問句,在一連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設問中,表現了一個微妙的內心世界。這些發問句在整個結構中,實際上是巧妙地起了牽引情感的線頭作用,在情感上層層推進。
第二個特點依托可知可觸可感的的事物,花思緒為形象化抽象為具體,躍動種種活潑的形象,流淌著濃濃的詩意,除了設問以外,整篇文章采用前后照應,排比、擬人的修辭,使得光陰這個很抽象的事物變得可感、可觸,活靈活現,這篇文章不愧是美文。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師。
這樣的一篇文章拿到六年級孩子來學,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用六上孩子來學,學到什么程度呢?應該達到什么教學目標呢?我覺得吉老師設計的目標是合適的。評吉老師《匆匆》|評課稿設計
1、在讀中獲得對文本的感受和體驗,感受到時間匆匆一去不復返,感受到作者淡淡的惋惜和無奈,同時又表達作者不甘虛擲光陰,健康向上的情緒,從而使孩子懂得珍惜時間,積極向上的生活。(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的目標)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表達的效果。
3、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學習仿寫,表達自己對時間的獨特感受。
吉老師的課目標定位準確,重點難點抓得準,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有比較強實效性。
第一點:讀貫穿始終。
這種景美、情深的課文,最適宜老師用指導朗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的傳達出自己感受的方式來學習。吉老師在教學中用讀貫穿全課。這篇文章就是通過讀來體會文字美,來品作者的所要表達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領孩子入情入境的美,在讀中去發現語文文字的美,在讀中品作者的感情,讀出作者傳達的情感。這節課吉老師引領孩子各種讀書的方式,比如自己讀、有感情地讀、老師引讀,伙伴之間的讀、范讀等等,讓孩子讀出作者的思,讀出作者的情,讀出語言的味,讀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思緒,這樣就觸摸到作者的所思所感,讀出字里行間的情,讀出淡淡的惆悵。讀出這種不愿虛度光陰的情感。這里我特別應該肯定的是,吉老師在學習第二自然段重點句時,在各種辦法引領孩子學生學習時,采用的是范讀,我覺得哪個時候的范讀恰當好處的。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正是有了吉老師的這個范讀的引領,使學生很快的就能夠進入到文本的情感當中,之后學生經過自己朗讀,再讀的確很快地體會到作者的情,的確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美文,老師用范讀的方式來引領是一種很經濟很實惠的指導辦法。
第二點:問不多少而精。
本節課吉老師的問不多,基本都問到了點子上。比如,字里行間彌散著怎樣的情緒,教案上的還有一個問題,我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者這么多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這么多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她的問題都是比較重要的。能夠取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能理解文章主旨的作用。特別是“彌漫著怎樣的情緒”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個性化思維,發散思維。談出自己個性化感受,我認為是很好的。
第三點:抓住重點的句段品味
引導孩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和表達的效果。我們看得很清楚,抓了第二三自然段作為重點引領孩子很認真地體會。一是搞懂這樣的句段說的是什么,二是這樣的表達好在哪里。我們看理解“默默算來”小部分時讓學生自讀思考,解答疑難。在自讀思考的基礎上,接著要孩子帶著初步認識來讀,齊讀,指名讀,接下來品讀,這“大海”是指無限的時光,八千多個日子放進時光的大海里,如同是針尖上的一滴水。想象,這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會是怎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看不見,摸不著,無聲無息。最后我們感覺到讀出意思來了,讀出味道了,吉老師即放手讓孩子自讀自練,又做了很精到的、用心的、有實際效果的引導,取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三段那一部分里面:“盡管·····”我覺得教學效果也是很好的。先用了一個引讀,讓孩子談感受,接下來,有一個孩子談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接下來提示注意關鍵詞“在什么時候——————時間怎么走的”,有的孩子談到時間像個精靈,很容易溜走,抓不住。孩子說得很到位,接著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靈動的動詞,指名示范,讓孩子再讀,再讀,這一段文字也讀出了味道。我覺得吉老師的“品”抓住了重點語句,把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一步步深入指導練讀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最后孩子的確感受到了時光的稍中即逝,也感受到了作者盡管有那么一點惆悵,并沒有沉淪這樣一種情感。
第四點就是寫的效果很好。我認為寫是我們閱讀課上應該經常做的工作。吉老師在短短40分鐘里,在這樣難度這樣大的課文不忘讓孩子動筆學習,留出時間讓孩子寫,難能可貴,我聽下來感覺效果很好。學生不僅把握到了這種語言表達方式,而且在表達中有許多閃光的字眼,也有許多靈動的語言。這樣不僅生發了文章的人文內涵,運用到了文章的語言和寫法。閱讀課上可以練筆的地方有很多,關鍵是寫的時候,不是硬寫而是情智所動。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以上四點上一我聽了吉老師課以后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我們語文教學實的表現。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2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相關文件,在總體目標中對學生識字寫字方面提出了要求:學會通俗漢語。認識并理解常用漢字并無誤地書寫漢字,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完成不同的學習目標,并且養成優良的學習習慣。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識字量,讓學生輕松進行大量的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時代在發展,課程教學也緊跟時代步伐在不斷地改革。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以滿足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需求,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改革讓語文課程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為博采眾長加強交流,聽課、評課等活動越來越多,隨之出現的過分強調選拔、評獎有使評課形式主義的趨勢。本文把評課的重點放在識字寫字的教學課堂上,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為評課教師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簡明扼要,注重漢字教學質量
提倡簡明,避免過分繁瑣是語文課程教學的特點。
1、教學目標簡明
很多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學生在熟讀句子、段落、課文的基礎上會認讀要求的生字并且能夠寫出漢字。教學目標簡潔明了,教師能夠用20%的時間完成80%的教學任務,學生能集中精力完成目標,讓學生在興趣中提升語文素養。
2、教學結構簡約
語文學習注重聽說讀寫相互聯系,先讀課文,對文章有個大概的了解。認準文中的生字,再多讀幾遍,讓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理解字義。為避免遺忘,識字必須加強練習和鞏固復習,溫故而
知新。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著重識字
漢字是一個整體,結合了一個動作或是一個名詞的音、形、義。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向學生介紹學習漢字這三個因素的方法,為的就是讓學生可以認識字的結構,再進一步了解漢字以及漢字正確的用法。
在教授字音時可以豐富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投入更多的興趣,獲得更高的效率,例如:通過拼音學習、通過多音字區分詞義等。
在教授字義時,方法應該更加多樣及有趣,因為識字的核心是使學生知曉字的含義,提高學生的解詞能力,進而為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基礎,使學生既能夠有意思又能夠有意識地去學習生詞生字,增強識記,而不是死記硬背。具體方法有聯系法、詞組搭配法、同義替換法等。
在教授字形時需要注重字形的形態及變化,通過象形記憶及特點幫助學生想象,如:直觀形象聯系法。
融合音、形、義的特點,讓學生對字的寫法、用法更加了解,使其掌握更加深刻,保證一定的學習效果。
三、整合工具性及人文性
在語文中整合工具性及人文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當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時,在過程中就必須用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情感態度及觀念待之,此為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整合。單單就語文課堂而言,老師需要先育人后教書,端正學生的品行是第一位,教授學生知識、為學生解惑是第二位。教導學生愛祖國、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用一顆愛心去愛世界,世界是由五湖四海的人組成的,我們用語言進行交流,用文字傳遞力量,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文字,需要愛我們的文字,愛上文字所組成的詞、句、文,愛上文字所蘊含的意義、愛上文字所傳遞的情感等。這樣一來便能將一些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得學生受其熏陶,受其感染,才不至于浮躁,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適當輔助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達,教育技術的開發,教學課堂早已不局限于黑板和粉筆,讀書聲和朗誦聲。很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多媒體教室,可以通過使用電腦,用課件、動畫、視頻、音頻等來傳遞所學的生硬、死板的內容,使得課堂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得到更好的'解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
五、增強識字記憶及應用
學生語文的基礎便是能夠書寫漢字,其要求是書寫要端正、整齊。而對我國公民的基本要求是有著良好的書寫習慣,擁有較好的書寫技能且具有一定的書法欣賞技能。時代逐漸進步,使用電腦等書寫工具的人越來越多,書寫的速度越來越快,然而能寫得一手好字的人卻越來越少,同樣寫得丑的人日益增多。這種不良的現象已經引起了相關人士的高度重視。而解決這種現象的方法就是從娃娃抓起,從現在抓起。
語文教育離不開漢字教學,而這在小學階段中意義重大。其他教育教學也離不開識字寫字,因為以此為基石,才能更好地開展閱讀及寫作教學。學生必須掌握的綜合能力中包括識字寫字,因此想要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改善,必須加強語文素養的教育強度,通過多次反復的識字寫字練習,不斷提高其能力。
注:本文系甘肅省“隴原名師”專項教育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基于小學語文不同課型評課準則的行動研究”。
【小學語文《匆匆》評課稿】相關文章:
《匆匆》的評課稿06-22
《匆匆》評課稿08-25
《匆匆》評課稿05-12
匆匆的評課稿10-11
《匆匆》評課稿參考01-16
《匆匆》評課稿(優秀)07-07
《匆匆》評課稿范文10-20
【薦】匆匆的評課稿01-17
匆匆的評課稿[精品]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