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評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周長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周長評課稿1
一、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胡老師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觀察小明3天跑步的情況探索,邊線——認識一周的邊線,再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圓形、月芽形的一周,并估一估、量一量各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明確周長的含義。接著出示角和有缺口的月餅讓學生探索進一步明白封閉的圖形的一周才叫周長。展示了概念課基本模式:從概念的引入(認識操場的一周)—概念的理解(指一指、估一估、量一量)—概念的鞏固(算一算、比一比)。從直觀到抽象過渡自然,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環環相扣,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初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
二、練習的設計層層遞進。
由基礎題計算各圖形的周長,再加大難度比較斷開圖形的周長,引導學生直觀地一條一條邊進行比較。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認識到圖形大的周長不一定大,建立了周長的概念。
三、注重對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養。
整堂課胡老師巧設問題情境,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充分讓學生思考,動手操作和語言描述,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觀察操場的一周——認識邊線—測量一周的長度——明確周長的含義——計算周長——比較不規則圖周長,每個環節胡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有方,師生互動較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四、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測量并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環節,教師有意安排了對三角形、圓形和月芽形(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操作測量。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從中感悟到對不同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應該靈活地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而且特殊的圖形也有特殊求周長的辦法,策略是多樣化。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和判斷,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和“轉化”的數學方法。
下面提點個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討:
1、在教學角和月餅這兩個環節中,問題引入不夠清晰簡潔,如在學生認識到角不能從起點回到起點,它不是一個封閉圖形(有缺口),沒有周長。胡老師接著可以直接設問:這個月餅有也有缺口,它有周長嗎?讓學生思考,對比性強些。而不要又讓學生指一指月餅的一周。
2、時間把握上前面從容淡定,后面可能有點緊張,匆匆小結下課,時間有多,可能讓學生進行課后小結。
認識周長評課稿2
《周長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教材編排不揭示嚴格的定義,但要求通過教學對“周長”留下深刻的痕跡。我結合對新課程理念的一些認識,粗談一下對這節課聽后的感想。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課的開始,陶老師直接提出了本節課的任務——研究“周長”。然后設計了談話這一環節,以及通過摸一摸,指一指讓學生初步了解周長的含義。接著慢慢深入去探究,整個過程比較順。同時,陶老師也比較重視情景的創設。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陶老師從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見的圖形,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陶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在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以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的后續學習為著眼點,拓寬周長概念。
從本課教學的地位和學生后續學習考慮,把周長概念描述為“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這樣處理教材,既反映了對教材的正確把握,也規范了知識的系統性。
2、以實踐性為準則,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
本課在概念理解教學上定在感悟的層面。增設研究求周長的策略環節,旨在體現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就要從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較中得出最優方案中的一個特殊的具體過程。這一點陶老師做得比較好。比如,在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對兩類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和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又不至于費時太多,教師安排幾個圖形――圓、五角星、長方形等,同時讓學生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想出了量、圍等多種方法,認識到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測算出的確實是它們的周長,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3、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的學習模式。
教師尊重學生,發揮教學民主,盡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體現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本節課陶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么辦?討論有兩種情況:
1、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
2、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通過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但是具體要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這樣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總的來說,陶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定位較準確,思想方法能適當滲透,學習素材選擇比較合理,較好地實現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當然,我覺得有些地方還值得商討:
1、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而陶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后,只是簡單地跟學生說,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問題,今后慢慢去發現。我想,是不是能在當堂設計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去操作體驗一回呢?比如,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回家求出飯桌和地板磚的周長,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圍和頭圍,等等。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
如在討論怎樣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時,有一學生提到了“用估算”,而陶老師并沒有理會,一帶而過了,是不是也該讓學生嘗試一下,先去估算,再測量,適當地培養一下學生的估算能力。小課堂,大世界,它包含著學習的機智、合作的智慧、思維的方式、積極的情感。讓我們關注學生的體驗,讓每個學生走進自己的世界,體驗數學,體驗生活,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認識周長評課稿3
一、優點
1、教師利用色彩鮮艷的圖畫引入課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完全進入課堂教學的環境。
2、本次課完全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建立了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
3、教師在教學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語言十分的幽默和詼諧,老師的體態仍然是富于感染力的,使學生有了很放松的情緒更加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教師很好的根據學生、教材和環境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二、不足
1、學生練習測量各種圖形的周長時,老師在學生操作前把活動的要求講清楚,效果會更好。
2、曲線圖形周長測量時,因直尺不夠用,教師敘述不太清楚。
三、建議
量曲線圖形周長長度時,因直尺長度不夠,可以先測一段直尺的全長,再對折,對折出幾個直尺長再加上剩余部分的長度。
四、收獲
1、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回答,常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到位。對學生發表的意見教師在教學中很注重自己的評價語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友好、快樂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積極投入,思維活躍,以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才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逐步精彩起來。
【認識周長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周長》評課稿08-03
【經典】認識周長評課稿07-29
認識周長的評課稿10-23
認識周長評課稿08-09
《認識周長》評課稿集錦09-22
《認識周長》評課稿通用09-17
《認識周長》評課稿7篇10-03
《認識周長》評課稿(精選7篇)10-29
《認識周長》評課稿精選7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