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蘇格拉底啟發式思想教育啟示
1、孔子啟發式思想教育解讀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創立儒家學派,總結出大量的教育教學經驗,對今天的教育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個創立啟發教學的人。
“啟發”一詞源于其著名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學時,不到學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時,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時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個角,就不要重復教他們。孔子認為人的知識不是生來就具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習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人要先通過學習累積一定的知識,才能進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結果,那就要進行學習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同時,孔子非常重視學思并重,既強調學習,更強調思考。他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放到今天的教學中仍然適用。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中國的文明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典籍,已經形成了相當穩定的文化傳統。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襲的、宣教的學習(治學)態度。因此,他的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啟發弟子們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識,而非去發現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學說,“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學態度,也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原則。所以孔子的啟發式在其本質上是一種接受式的啟發法。
2、蘇格拉底啟發式思想教育解讀
蘇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在哲學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長期為人們所尊敬的教師;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
他母親是產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它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其實,蘇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種啟發式教學,蘇格拉底主張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無論在西方哲學史還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被看做是啟發式教學的淵源,就比如盧梭、布魯納等人提倡的“發現法”,也明顯受到蘇格拉底方法的啟發。
蘇格拉底所處的希臘時代,西方文明才剛剛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傳統也還沒有成形,這就使得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中沒有既成的、公認文化道統可資遵循,也沒有權威的古圣先賢規范他的思維,因此他擁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說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學態度。這樣,蘇格拉底的啟發法------“產婆術”是發現式的,他通過讓人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努力地去認識、理解自己的世界,發現知識。這種學習方法是一種發現的、研究的、批判的學習方法。
3、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式教育相似之處
1、均采用問答的方法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都采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孔子的問答法被他的弟子顏回這么評價:“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 (《子罕》)這說明孔子的問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淺入深的特征。如《堯日》篇中子張與孔子的對話:“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何為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何為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同樣,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也采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師發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直到學生發現自己的無知,教師再幫助學生“助產”獲取知識,最后將特殊事物歸為一般定義。如《美諾》 篇中,蘇格拉底和美諾討論什么是美德“蘇:我很慚愧地告訴你我對美德什么也不知道你以為我能夠嗎。美:確實不能夠蘇:憑神的名義,美諾,請你告訴我美德是什么。
蘇:美諾告訴我什么是它們彼此沒有區別而全部一樣的性質,你能回答我嗎。美:我開始有點明白了”。
2、均踐行著“有教無類”的教育改革思想
孔子不分貴賤、貧富、等級招收學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其他有關的史料記載的幾十個學生,據考證,有貴族家庭出身的南宮敬叔、貧賤家庭出身的子路、顏淵和商人出身的子貢等。
其中貧賤出身的占大多數,這是“有教無類”的一個重要方面。
孔子是魯國人,他的學生卻不限于魯國,還有來自衛濟、晉、陳、宋、楚、吳、秦等國。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是教育對象上的一次革命,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學術文化事業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也為華夏族的先進文化的傳播和各族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同時,一定程度上具有鮮明的教育民主性的色彩。
蘇格拉底對教學對象也沒有特殊要求,無論貧富貴賤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隸都可以成為他的學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都會不厭其煩地開導,直到困惑消失。不僅如此,蘇格拉底主動去幫人解惑從來不收取金錢,他認為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告訴給別人就會獲得朋友,這本身就是利益的最大收獲。
3、均重視人的道德品質修養
孔子的教育內容雖包括道德教育與文化知識教育兩部分,但以道德教育為主。
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講“仁”和“禮”,但內涵很大,包括:孝、義、忠、恕、勇、信、誠、勤、溫、良、恭臉、讓、謙、和、寬、敏、惠、直、中庸等。所有這些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進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再進一步是“愛人”,愛一切人,為天下人貢獻出自己的一切,蘇格拉底的思想是針對當時雅典的道德墮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為其教育的主要內容。
其道德思想的主要觀點是,“道德是一種善”,“知識即道德”,“守法即正義”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礎”。這與孔子德育思想驚人地相似。孔子幾乎把一切知識的教育最終都落實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作是最好的學問。蘇格拉底所講的“守法”與孔子的“禮”頗為相似。禮是社會的規章制度。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不學會遵章守法,就不能立于社會。蘇格拉底說的“自制”,即自我控制。孔子及其儒家學派,一貫主張“君子必慎其獨也”。即自己獨處,且有犯錯誤環境時,也能嚴格約束自己,決不犯錯誤。可見,孔子與蘇格拉底在道德修養的見解上極為相似。
但兩者在內容上也有不同。
首先,孔子在教學中沒有列入宗教科目。《論語·述而》明確指出“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對于中國幾千年來教育的非宗教性有著重大的影響;而蘇格拉底的教育內容中則有較多的宗教色彩。另外,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主張修己之后要去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與蘇格拉底強調的“認識自己”,“首先要關心改善自己的靈魂”也有不同。
4、啟發式思想教育帶來的啟示
教師要轉變觀念,實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多年來,我國的各級學校教育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極深,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把學生僅僅看作被動接受知識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許多教師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向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過于強調教師的講授,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主動性重視不夠,僅強調死記硬背,結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談不上靈活地運用了,進而影響了學生主動求知態度和習慣的培養。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倘若學生親自參與某種與學科內容有關的活動,他們就更容易學到這種內容。積極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不但要成為知識的接受者,還要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創造者。
因此,要提高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各級教育工作者就要盡快轉變教育觀念,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學習。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讓他們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他們在利用以前所學的知識技能通過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創造性地掌握新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他們終身主動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孔子蘇格拉底啟發式思想教育啟示】相關文章:
思想教育是關鍵04-08
思想教育反思12-07
思想教育心得體會02-12
思想教育心得體會08-03
關于孔子作文08-27
孔子的教育思想03-08
關于孔子的作文10-22
孔子拜師有感07-12
孔子教學設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