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心得體會精品【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1
當今,主流社會倡導的是“厚養薄葬”,主張在生前給足尊嚴,善待處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后喪事從簡,生態入葬,留下環保風范。這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賴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負責,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逃離生生死死的規律,更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改變“赤條條地來,空蕩蕩地去”的現實。生態,才是維系人類生存的重要密碼,對待逝者,需要用生態的觀念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公眾吐槽大氣污染時,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各大涉染企業的煙囪、馬路上汽車尾氣的排放,甚者來自西北區域的沙塵暴,這些都是公認的公共生態環保責任,唯獨沒有想到與己相關的應擔責任。在一些地方,親人離世還保留著土葬的做法,占用大量農地耕地;運靈車一路拋撒冥幣,既不雅觀又給環衛工人添累;高高的墳頭前,燒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污染源……特別是清明節期間,各種汽車開進山野,你追我趕,喇叭聲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與靜謐,活脫脫地演繹成一場車展秀。這與生態祭掃先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離傳統的.清明祭掃愈行愈遠,繁華落盡是空虛,心靈的哀思何以寄托?
清明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央文明辦力推的“我們的節日”。國家文明需要社會文明來詮釋,社會文明需要公民文明來體現。作為新時代的國人,身上理當充裕著時代文明的風范,能否讓清明節成為展示文明的一扇窗口,從這個窗口望去,滿眼的生態文明應當成為一景。如果說,一堆紙錢化作升騰的青煙,能夠寄托后人的哀思,那么,一束鮮花清新高潔敬獻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輩的追思嗎?在祭奠先人的問題上,與占地土葬及烏煙瘴氣地亂燒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樹葬等充滿環保理念的生態殯葬,則更加順應潮流,倍受推崇。
生態殯葬靠公民的自覺,更要靠法律法規等硬約束增強執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傳引導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萬能藥,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規作后盾。在推進生態殯葬管理方面,僅僅依靠沒有約束力的說教和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讓公民知道破壞生態殯葬的嚴重后果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生態文明不是軟綿綿的說教,而是需要國家、社會、公民各個層面實實在在地落實各自的責任,把擔當的精神寫在盡職盡責中。
生態祭掃,是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孫后代生存環境的最佳選擇。故人離去,留下的是精神財富,激勵后人以科學的精神繼續創造劃時代的輝煌。作為后人,理應接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創新創業、勤儉節約等精神發揚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后人,不負做人。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2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10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在清明節期間開展“傳承·清明祭英烈”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以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為重點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時間總是在流逝,但情感卻是永恒。
清明時節,祭奠英烈,是緬懷、是追思、更是傳承。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時期,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是老一輩革命人用鮮血換來的安寧。今天我們以清明為節點緬懷英烈,不僅是儀式,也是一次時代心靈的碰撞,一次隔空對話的震撼,更是想要通過這個儀式來追尋英雄足跡,激發起人們心中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奮進、向上。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遙思以往革命者,為人民解放、為民族獨立甘愿犧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無數侵略者的鐵蹄,這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號召。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雖逝者遠去,但其精神卻得以永駐。
清明祭英烈,為人民奉獻的底色最值得敬仰。
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到現在的“中國車”跑出加速度、“中國橋”橫跨兩岸、“中國路”貫穿東西……現在的中國已然是烈士書中所述的“可愛的中國”。而這一切,離不開革命先輩們的浴血奮戰,離不開革命先輩們的精神指引,離不開各族人民的團結一致,更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無私奉獻。
最近,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截至4月1日18點30分,已有30名失聯撲火人員的遺體被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干部群眾。災難面前,總是讓人感到沉重,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更加了解到有這樣一批又一批敢于向前、甘愿為人民奉獻犧牲的英雄在守護我們的平安,在傳承先輩們的奉獻精神。
精神需要傳承,信仰需要延續。清明,不僅是因為節日與節氣,更是家國情懷的一次洗禮,更是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是最核心的民族精神。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3
清明時節,開展形式多樣的祭英烈活動,追思先烈,緬懷英雄,不僅是一次莊嚴的思想洗禮,更是一次傳承愛國情懷、激發強國之志的精神動員,其積極意義無需贅言。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瀏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優秀的瀏陽兒女,為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奮戰,用自己的鮮血甚至生命譜寫了豪邁悲壯的人生篇章;在和平年代,一個又一個英雄挺身而出,沖鋒陷陣,為改革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烈們的犧牲和奉獻,歷史永遠不會忘記,我們這座城市永遠不會忘記,瀏陽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一塊塊雕塑,一座座豐碑,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今天,或到烈士墓前敬獻花圈、鞠躬致敬,或在網上烈士紀念館獻上一束鮮花、點上一支香燭,或進行演講抒懷……無論以什么形式、何種載體,在紀念與緬懷中,就是要得到心靈上的洗禮、思想上的凈化和行動上的鞭策,讓英雄的事跡銘刻于民族記憶,讓英烈的精神激蕩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銘記英烈、崇尚英烈、學習英烈的清風正氣。
“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在英烈們身上,集中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閃爍著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展現了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所有這些,是我們不忘初心、接續奮斗的動力源泉。清明祭英烈,就是要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進行“反思”和省察,飲水思源,汲取力量,既激勵瀏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昂首疾行,也成為時刻秉持憂患意識的理性提醒。
不忘本來,才能面向未來。“振興國家,我能做點什么?瀏陽發展,我能做成什么?”一個個字重千鈞的問題,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做出響亮的回答。瀏陽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更需要我們用英烈精神來激發斗志、鼓舞干勁,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循著英雄的足跡走下去,承著英雄的事業干下去,以改革發展的新業績、勵精圖治的新風貌告慰先烈英靈。
一言以蔽之,清明祭英烈,既寄托著對先烈的追思與感恩,更是為了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為砥礪前行、再創輝煌積聚力量,這理當成為每個瀏陽人應有的價值選擇與責任擔當。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4
清明節小長假期間,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去郊游,感受春天的氣息。
帶著對踏青的渴望,興奮的一家人,收拾好必備品,一早出發。
踏著輕快腳步,哼著熟悉的曲調,翹望著向郊外走去。在路上首先和我打招呼的是“春風姑姑”,她用略帶濕潤的氣息,輕輕的吹拂著我的臉,頓時感到無比的舒服;她手撫摸著我的頭,微笑的告訴我歡迎來到春的世界。
太陽公公今日顯現出他久違的慈祥與光輝,片片金光灑向人間,撒進了每個人的心里,讓春的暖意融入世界每個角落。正在我感受陽光沐浴的時候,銀鈴般鳥兒的叫聲叫醒了沉醉的我,好像在和我說“快啊!跟我來,前面的景色更完美!”
跟隨著鳥兒的歌聲,不一會就來到了目的地。果然和城市里的喧囂相比,那里的自然景色顯得異常的清晰,祥靜。原本澎湃的心境,瞬間平靜了下來。沿著路邊走,一棵棵的小草隨著我們的.步伐偷偷的從地里鉆了出來,仿佛迫不及待的要和我們一起分享這美麗的景色。放眼望去前面是一片青綠的草地,風一吹,沙沙響,“春天好,春天好”。草地兩旁的柳樹,蒙蒙綠了,柳枝隨風擺動,擺擺手,向春天致敬。柳樹下翠綠的小草叢中,小野花露出笑臉,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五顏六色點綴在綠色之中,格外好看。
抬頭往上看去,天邊飄過幾朵白云,在向我們招手,在向我們微笑。藍天、白云、金色陽光,映照著綠地和我們幸福的笑臉,時間美景可是如此啊!
我想世上還有什么能比大自然更美呢?能比我們此刻更幸福呢?珍惜此刻,我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5
清明節是人們祭祀先祖或亡故親友的節日。故鄉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的臉上不像喜慶節日里的樣子,臉上掛著的是對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節被國家列入了法定的節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攜妻兒往家趕,一進大門,院子里干干凈凈的,黃黃的土地上一塵不染,星星點點地灑上了清水,屋頂的炊煙正緩緩地飄著,母親舉著兩只沾 著面的手從屋里迎了出來,兒子從院心飛進了母親的懷里,驚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騰”地一聲竄上了布滿紅霞的天空。不用問,母親在蒸祭祀用的供饃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饃和燕子是用發酵的 面粉蒸的。供饃像大一點的象棋般大小,出籠后還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紅色的顏料,點上一個圓圓的點。一份供饃四個,一個墳墓就要擺上三份,一共十二個。每家都要蒸上幾十個,因為哪家也有幾 個老祖宗的墳墓。我小的時候,物資匱乏,農民自己種的白面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但每逢清明,母親總要把攢下來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來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為什么一份不是三個或五個?我在小的時候就多次問過母親,母親總是一邊捏著供品一邊警示我,不要亂問,但她又總是要告訴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這時,我總不再多問,感覺到這就是 一項很嚴肅的大事業,因為母親親手蒸的`饃要供奉給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種神秘的感覺。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則可以說是母親的工藝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態各異,或飛或站,或張嘴鳴叫, 或回眸張望,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親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還背了一只小燕子。母親說,河里的冰化了,燕兒們從南方回來了,老遠呀,小燕子飛累了,媽媽就背上他吧。
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們裝在一只竹籃子里,連同炒好的各種菜肴和酒,還有各種水果,再把香燭和專供亡人用的冥幣裝好,扛一把鐵鍬到墳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墳前先要把祭品擺好 ,點了香燭,敬了酒,焚化了紙錢,然后再用鐵鍬鏟上新土輕輕攏在墳頭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們就要嚷著跟大人們去上墳,但不過十二的小孩是決不會讓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沒有問過父母親, 估計這中間還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從十二歲那年起,父親就主動叫上我去上墳,我儼然一副大人的模樣,扛上鐵鍬,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親的后邊,和父親并排相跟著祭祀長眠在墳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來參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節的,我一定要回家培著父親去為祖先們上墳,但長大后的我已經覺得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雖然母親的供饃照樣蒸,燕子照樣做,各種各樣的菜肴照樣烹炒 ,我也附和著總是在路上買上些花花綠綠的冥幣,父親看見后就笑著說:“若能花上這錢,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們照樣一絲不茍地上墳、燒紙。
從墳地回來,父親總要用鐵鍬折上一截酸棗樹枝,把母親做的燕子細心地扎上去,舉回家中,把它別在窗戶上面。一時間,就會感到一種春和景明,燕語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親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種別樣的踏實,我問他們,那死去的爺爺奶奶真能吃上你們蒸的饃,花上我給他們的錢么?
父母親相視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兒子,你是記者,還不知道這?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燈滅,就不存在了,但作為兒孫后輩卻要記住前人的養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瀝瀝拉拉地下,我想起兒時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孝敬大人有飯吃!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祖先用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流傳給了我們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義代代傳下去!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09-30
清明節心得體會01-30
清明節心得體會(精選)04-12
清明節心得體會02-05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08-08
清明節心得體會【熱門】02-25
清明節心得體會【薦】02-07
清明節祭祖心得體會06-13
清明節的心得體會范文11-14
清明節活動的心得體會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