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端午節作文5篇【熱】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作文 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端午節的民謠,但卻不是我故鄉的。我的故鄉是遼闊燕趙大地,因為干旱少水,所以端午節并沒有龍舟下水的盛事,但因為與廟會的融合,也自有我們的繁華,就像粽子,各地的下料和包法不同,當然也各具風味。
在我們這兒,首先是提前了端午節的時間,日子由農歷的五月初五改到四月二十八。這大概跟節氣有關,一般五月初五就接近芒種了,芒種三天見麥茬,這時節家家戶戶摩拳擦掌,準備搶收,誰還有多少心思過節呢?而提前了的端午節,放在了豐收在望的時節,放在了大忙之前的閑暇里,放進了人們祈賀風調雨順的心思,就顯得格外恰當了,更何況人們還要熱鬧好幾天呢?
要過好端午節,節前的忙碌是最重要的了。早在前一個月,人們就開始盤算起來,趕集上店的時候也就多了一項任務:準備過節包粽子的原料。首先是糯米,要選粘性好的,就要挑厚實的米粒兒,選有淡青色光澤的,而發白發輕的,往往是陳米或劣米,包出來的粽子就味同嚼蠟了。其次是棗,要選個大肉厚的,還要看看有沒有蛆眼。通常我們這里認阜平的大棗,有了阜平的大棗,即使貴的肉疼也要買的,因為的確是物有所值。粽子葉一般不早買,提前三四天即可,因為節前賣粽子葉的很多,還有走街串巷賣的,綠綠的一筐筐的,帶著蘆葦的清香,帶著晶瑩的水珠,拿過來看葉子厚實寬大,沒有褶皺就可以了。
準備好了東西還要盡人事,因為是廟會,往往要唱戲的,所以要提前通知自己的遠一點的親戚朋友,請他們來過節。還有一件最要緊,就是一定要請出了門的姑娘回娘家來過節。如果誰家沒有請回出嫁的姑娘,就一定要有個冠冕的理由,否則會被鄉里恥笑的。而且每家親戚朋友多少,家里熱鬧與否,是衡量你家體面不體面、人混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標,所以家家戶戶在此節日無不盡心竭力。
包粽子一般是在節日的前一天進行的。上午就把米晾一晾,揀一揀(通常狡猾的'小商販會在米里摻點小石渣),淘一淘。把花生、紅豆之類的配料用溫水泡上,棗子也洗干凈晾著。粽子葉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洗洗,就泡在在大盆里備用了。吃過午飯,人們就在家里敞亮的地方擺開了陣勢,葉、米、棗、豆和花生之類的分列在大大小小的盆里,再準備一個盛粽子用的大笸籮,每人一雙筷子就可以包了。
家鄉包的粽子不似別地兒的三角粽,那雖精致卻嫌小氣。我們是包錐形的大粽子,容量相當于兩三個三角粽。一則包得快,二則也是像樣的待客禮數。而這種粽子的包法也很有技巧。先取一寬大的葉子在左手食指上纏三圈成一個小巧的圓錐庫,再拿一片葉子貼庫邊插進去,把剛才圍庫的殘葉別過來壓在要插得葉子下,就這樣依次半疊著銜接著插葉子,并把插好葉子頂部三分之一處往外褶一下,這樣插上6、7片葉子就圍成了一個圓錐筒,然后用手撈些米放進去,間或放些棗、花生之類的,裝好了就用兩根筷子把外翻的粽葉朝上捋一下,然后用筷子夾住朝懷里一翻,之后把折過來的葉梢左右一分,再對接,擰兩下,在粽子腰間一別就好了。包得好的挺拔秀麗,像一位系著裙帶的美人呢。手拙的人呢,往往插不成庫就根本包不上,或者松松垮垮的不象個樣子。于是這項技巧也成為衡量女人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如果誰家的女人不會包粽子,人們都會不自覺地撇嘴呢?
粽子包好后已是黃昏,于是人們在院子里支好大鍋,架好劈柴,然后把粽子結結實實的摁在鍋里,再壓塊石板或水盆,之后注滿水,蓋嚴鍋,就可以燒火煮了。大火燒上兩三個小時,中間還要續兩三次水,之后就不再燒了,但炭火不撤,讓余火慢慢煨,一般要煨上一夜的。但其間多數孩子會在那濃濃的粽香里饑饞難耐,撒潑耍賴,于是父母會罵著"饞鬼",呵著熱氣拿出一兩個來,讓孩子先吃,大人也順嘴咬上一口,品一品火候與成色。
吃粽子的正時候當是四月二十八這天早上,家家戶戶揭開了燜了一夜的粽鍋,香氣也隨著晨風飄散,沁人心脾,使人胃口大開。但通常早飯也比較簡單,粽子蘸白糖或簡單的配點的稀飯小菜,那粘粘的甜甜的粽子的美味就顯得特別的好,讓人吃了還想吃。但吃多了,大人就會限制,因為糯米發沉,吃多了肚子會不好受,更何況午飯還會更豐盛呢?
早飯后,主婦們把家里和家人收拾得利利落落,然后接親迎友,如果親戚朋友有事來不了,或者誰家有事沒包,就要送些粽子過去,表表心意。接著人們就開始三三兩兩的去逛廟會了。其實廟會和集市本沒什么區別,只是貨多人多,熱鬧罷了。但人們多半是逛一逛,看看景瞧瞧人。即使想買某物,也不急的。先佯裝看,有時間就和小販磨磨牙,幾次較量之后,看小販咬牙跺腳了,自己也揣摸著合適了才掏錢。但有些錢是不能省的,就是招待親朋的酒菜,要新鮮好看,貴一點也沒辦法,圖的就是高興和臉面。
廟會上的戲通常不怎么好看,但很熱鬧。請的大多是小劇團,沒那么大的排場,但照樣是花花綠綠舞臺,那鑼鼓照樣敲得山響,那偶爾斷點聲音也唱得有腔有調,所以戲臺下也人來人往。最忠實的聽眾是一幫老頭老太太,他們三三兩兩的坐在戲臺下,邊嗑嘮家常,邊品評臺上的功夫,不時伸長脖子專注的看上幾眼,偶爾把頭湊到同伴的耳邊私語幾句,再對著某人指點一番,他們對戲的理解通常是聽來的或者是記憶中瑣碎片斷,但這有什么關系呢?他們喜歡看戲,喜歡享受這一刻就足夠了。戲臺下的孩子是最活躍的了,他們一會兒登高上樹的要看臺上翻筋斗的,一會又在花花綠綠的面人、泥人前駐足,一會又被糖葫蘆、棉花糖、甘蔗之類的美食迷花了眼,還要眼睛追蹤大人,有機會就磨上幾毛錢,甜甜嘴巴,之后就歡呼雀躍了。
……
故鄉的端午節就這樣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在濃濃的鄉情親情里,在悠悠的原味鄉韻里,一次次飄然而至,又飄然而逝……
端午節作文 篇2
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采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后劃著小船將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將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夠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將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后,媽媽將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的時候,我總是吃得許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3
今兒是端午,我母親對我講道。上午,我同母親說:“大家去買大棗粽吧。”母親說:“好。”隨后,大家就出去了。” 在路上,我見到有大伙,就問母親說:“這人是弄啥的?”母親說:“這人們和大家一樣,是來買大棗粽的。” 到了商超,我見到那兒川流不息。我和母親從人堆里擠來,同母親說:“大棗粽在那兒。”
大家走流過去,見到唯有不幾個了,就買走。
大家給錢就回去了。到了房間里,我詢問母親多少元一斤?母親說:“3塊4毛一斤。”
我講道:“這么貴。”后來我一嘗說:“很好吃了,下一回我還想吃。
端午節作文 篇4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自20xx年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20xx年作為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被國務院列為法定節日,和清明、中秋一樣,在節日當天放假一天。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 ,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借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在城市中,它已經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只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xx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的一場“端午節保衛戰”,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日,但“風波”過后,我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廂情愿。
我們為什么遺忘了端午節?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系。作為農業社會的產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內容,和農事活動密不可分。但隨著鄉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現代化,農村持續的.城鎮化建設,農耕文明被工業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結果。城市中除了大廈就是街道,自然龍舟無處可劃,城市建筑除了鋼筋就是水泥,防盜門沒有縫隙可以插艾草、掛菖蒲。這樣看來,吃粽子成為最便利、最快捷的過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這樣也符合城市的生活習俗和節奏,只是這樣的端午節,我們過著不是覺得太缺少了一點什么嗎?
端午節的被遺忘和其他傳統節日的沒落,還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須保持肅穆心態的節日,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某電視臺進行的一項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知道端午節,愿意過端午節,但對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卻沒有多少想法——端午節所固有的文化符號,反而限定了端午節被發揚光大。比如,想到端午節便會想到紀念屈原,但實際上在更古老的時代,便已經有不少關于過端午節的記載。由于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這個觀點的持續傳播,也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傳統節日重新在公眾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僅要維護它被權威化了的文化含義,更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以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這樣才會使得端午包括其他傳統節日吸引全民參與,發現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政府部門不能簡單放假了事。被列為法定假日,為人民過好端午節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時間上的充足,象征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端午節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這一天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有這樣一首兒歌就這樣唱道:“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我們家鄉也不例外。在我們家,每逢端午節,奶奶都要包好多粽子。她先把清洗干凈的蘆葉彎成三角形,然后把白白的糯米放在蘆葉中,再放上幾塊腌漬好的鮮肉,把它們抱起來,最好用細繩子把它捆牢,就這樣一只三角粽就包好了。然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鍋里煮,過來半小時左右,香噴噴的粽子就起鍋了。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拿起粽子,把蘆葉剝開,粽子蘆葉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咬上一口糯懦的,香香的,好吃極了。在我們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在這一天人們要插艾葉,戴香囊,賽龍舟等。
端午節真是個意義重大,文化內涵深厚的節日啊!
【端午節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04-20
悠悠端午節_端午節作文03-25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推薦)10-25
端午節的作文【經典】10-06
端午節作文04-05
端午節的作文04-06
端午節作文04-06
端午節的作文04-07
端午節的作文04-08
端午節的作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