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反思精華【4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學反思1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時候,我采取了讀——聽——講——讀——背的方式,這種方式能讓群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同時讓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具有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讀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古詩,要求標記生字及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預讀,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并提出疑問,初步引出討論的`話題。
二、聽在課堂設計上,既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也可以當堂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即興朗誦。總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走進詩歌。在讓學生聽之前,應該對學生提出要求,要求學生認真聽字詞,聽停頓,聽節奏,聽語調。
三、講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的講,即教師講個別字詞的意思,教師講詩歌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一部分為學生的講,即引導學生談詩句意思,在談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講詩歌的意境,最后讓學生講學習這首古詩后的收獲。特別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講認識、講收獲。
四、讀這一次的讀可以以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一來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讀的活動中來,二來能激發學生的讀詩熱情,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比賽讀的時候,要對各組讀的情況作比較,評判字詞讀得是否準確、節奏停頓是否合理,感情是否表達。最后一句“更上一層樓”的最后三字,要一字一頓,“樓”字則將音拖長。
五、背古詩的學習,不光要求我們會讀、理解,也要求我們能背誦,特別是對于一些經典古詩文,更是如此。背誦是更高層次的朗讀,背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對詩歌意思意境的理解。由于小學生的記憶力極強,通過前面的朗讀訓練,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即能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生物教學反思2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正確理解“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艷麗、蘇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課文中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制作了有趣的花鐘。按照以課題來質疑—釋疑—用課文中描寫花的詞語穿插進入課文—總結的思路,先讓學生自己在課文里找出花鐘是什么,再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想了解花鐘里有哪些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講解,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并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后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讓學生理解到作者能把花鐘寫的這么美來自于平時的留心觀察和認真思考,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美并會質疑思考。
課文中第一自然段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我教學時把這一段作為重點,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著動畫上的花鐘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欲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里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蘇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后,我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植物。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效果較好。在課堂教學中以“讀”為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斗艷,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熏陶。
本課整個構思清晰,指導學生朗讀這塊效果較好,詞語都在學生的朗讀中得到體會,能讓學生真正明白什么叫花鐘,花鐘的用途是什么,并教會他們語句表達方法上的優美需要抓住哪些,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但不足之處也有很多,在引導的時候語言的簡短性較欠缺,在第一自然段的把握上出示時間的幻燈片略顯多余,可以省去,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在上到第二自然段我要學生自己選取一種花來討論與光照、溫度、濕度的聯系時,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再展示和引導,這是很遺憾的地方,而且鍛煉學生說的機會不多,可以盡量放開讓學生來談來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空間。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平時教學工作中的經驗不足,教前設想的不夠充分,以后要多聽其它老師的課,多吸取別人的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生物教學反思3
“四則運算”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的資料,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資料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潛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四則運算順序的理解
通過學習學生基本能記住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順序,即先括號內,后括號外,先乘除后加減,單一加減或單一乘除要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學生雖說能記住,但在實際的練習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或者說是誤解應值得教師注意。
(1)對“先”字的理解,我發此刻很多學生的練習中出現誤解現象,他們認為先算的就就應寫在前面,如計算12+(13—4)—6就會這樣些=9+12—6把先算的括號寫在前面,還如12+5×6—15就會這樣寫=30+12—15,打亂運算的順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減”時誤認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減法,如計算12÷3×2寫成=12÷6=2,計算12—3+6就寫成=12—9=3。而實際所謂先乘除后加減是指乘除哪種運算法則在前九先算哪種,加減也是。
以上兩點對“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現的誤解現象值得教師注意糾正指導。
2、很多學生在解答如“326與290的差去乘18與24的和,積是多少?”一類的問題時,對“與”、“和”兩個字的含義理解出現誤解,個性是“和”的含義。在學生的練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錯誤,不理解其意思導致出現錯誤。“和”在題目中是表示連接兩個數字的關系的連詞使用還是表示運算法則中的加法來使用,老師必須要給學生將清,引導學生區別,正確的理解含義并寫出正確的四則余混合算式。
3、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算式說出來。(如x除以a減b的差。)這也為學生對文字題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4、遇到學生錯誤的典型例題時,進行錯誤的辨析,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的進化》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中要求能夠區分神創論與進化論,列舉生物進化現象,比較拉馬克與達爾文進化觀點的異同,以及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觀點,運用自然選擇理論解釋自然界中的生物進化現象。要完成教學目標,首先要求對進化論的幾種觀點區分開來。
布豐的觀點是“直線式進化”,按照他的觀點,如現在的鯊魚、鱷魚物種,它們應該是由古代的鯊魚、鱷魚進化過來的,既現代的鱷魚和鯊魚、古代的鯊魚和鱷魚都是沒有交集的,即“直線”進化,但是與神創論不同的是,他的觀點中的現代鯊魚和古代鯊魚、現代鱷魚和古代鱷魚是有區別的,且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尤其是氣候和食物)變化的緣故。
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和“定向變異”。“用盡廢退”是指生物體的器官經常用就會變得發達,不用就會退化;如長頸鹿要吃到樹上的食物,頸要經常要伸長,所以長頸鹿個體的頸就變長了。“獲得性遺傳”是指經過后天(環境變化)獲得的性狀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如長頸鹿A頸變長了之后,會把頸長這一性狀遺傳給他的孩子——長頸鹿B,“定向變異”實際上就解釋了為什么會有“獲得性遺傳”:因為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力量;即長頸鹿B出生之后即使不鍛煉,等長大了之后,脖子也會比長頸鹿A長。根據事實來看,“獲得性遺傳”和“定向變異”的觀點應是錯誤的:反例——健美教練經過后天的鍛煉,練得一身肌肉,要是按拉馬克的觀點,他的孩子出生后都不鍛煉,長到他一般大的時候肌肉也會比他爸爸還要發達,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即(因環境變化)后天獲得的性狀是不會遺傳的。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
1、過度繁殖;
2、生存斗爭;
3、遺傳變異;
4、適者生存。
他的觀點是:繁殖產生的個體總是有差異的,即長頸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頸長的有些是頸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著變異的特性,因此,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接下來這些個體在生存斗爭中,適應環境的存活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汰掉,即頸長的長頸鹿與環境相適應,被自然選擇活了下來,頸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頸長的這些個體又產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頸長的又被自然界選擇存活下來,頸短的又被淘汰掉,這樣,經過逐待的選擇積累,剩下的長頸鹿基本上都是頸長的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由此,可以看出達爾文認為生物能存活下來不是主動地去適應環境,是自然選擇讓其存活下來的。且選擇存活的都是有優勢性狀的,如頸長的長頸鹿,因此,自然的選擇是定向的,且是其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外因是變化的自然環境。
【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精選]生物教學反思11-09
(精選)生物教學反思06-07
生物教學反思06-30
生物的教學反思07-29
生物教學反思10-19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2-04
關于生物教學的教學反思08-13
生物教學反思【熱門】01-22
生物教學反思優秀01-22
表里的生物教學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