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案(優秀3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設計方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方案 篇1
——街河市小學
根據松滋市教體局“關于調整和啟動松滋市中小學德育科研活動協作區和相關工作機制”的文件精神,為了促進和開展好德育課題實驗研究活動,我校根據校情認真選題并制定活動計劃如下:
一、課題研究指導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針,以班級管理和少先隊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研究為重點,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文明意識、耐挫能力和自主意識,塑造街河市小學少年的新形象。
二、課題研究目標
1、樹立一種意識: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以家庭、學校、社會實踐活動為主陣地,培養學生自主意識,構建活動自主德育模式。
2、突出三個特色:(1)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特色;(2)班級管理特色;(3)校內外活動特色。
三、課題研究重點
(1)進一步落實活動模式:自主設計——充分參與——心靈感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自主參與、心靈感悟。
(2)創新活動形式,充實和完善德育自主模式。
四、課題研究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以較高水準的理論支撐實驗研究的開展。
1、加強實驗方案和本期課題計劃學習,明確實驗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務。全體老師要把課題開展和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使課題研究和相關工作的開展互相促進。
2、將新課程理念貫徹到課題研究中去,加強課題相關知識學習,寫好讀書筆記,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課題研究水平。通過學習,對小學德育工作中的他育與自育、活動德育、學生自我體驗等有更準確的把握,對德育課題研究有更透徹的理解。
3、教師不斷總結,在總結中查找不足,在總結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強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1.擬定實驗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開展工作。樹立創新意識,在實驗過程中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力爭把課題研究作為提升學校德育實效、打造學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突出“一課”、“兩會”、“一儀式”的主陣地地位。每周2節的思想品德課、每周1次的班會,半月一次的升國旗儀式、每天1次的`晨會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應突出它的主陣地地位,認真組織,做到每次活動有計劃、有準備甚至有創意。我們要在這個主陣地上使學生有興趣、有收獲。
3、發揮“宣傳欄”、“學習園地”的窗口作用。學校的“宣傳欄”、班級的“學習園地”是學校和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對學
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辦好“宣傳欄”、“學習園地”,讓學生在“窗口”下,耳聞目染的受到教育。
學校應該利用廣播高舉表揚的大旗,以正面教育為主,樹正氣壓邪氣;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為師生展示才情的平臺,又要使其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 4 、通過課堂教學培養。
除品德課外,可以在其他課堂教學中,進行品德教育,比如:
語文---熱愛祖國,熱愛黨,愛護公物,明辯是非、善惡及道德品質教育;
美術和音樂---參與文化藝術的傳統弘揚,體現審美、享受成功的喜悅和鑒賞能力;
英語---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體育---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不畏困難、樂觀開朗、磨礪意志、熱愛集體的思想;
5、校園文化壞境的創設。
校園環境具有暗示性、滲透性等特點,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教育媒體。無論是校園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對學生都是無聲的教育,它們與有聲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德育工作的實效。以校園的管理文化、課外文化和課堂文化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守則,校紀校規、行為規范等進行行為修養培養。
德育工作任重道遠,自主德育研究還有非常廣闊的天地等待我們去腳踏實地地探索,我們堅信,有合作、進取的精神為支柱,課題組全體成員一定會以求真務實的態度不斷開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聽“曲”(導入,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3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
設計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節課是一節以京劇念白《報燈名》為學習內容的一年級音樂教學,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的內容,我力求遵循“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在聽、說、看、模仿、表演等音樂學習活動中,初步感受京劇表演的特征與魅力,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熱情”的指導思想設計教學。
(二)理論依據
1、“推進京劇進音樂課堂”相關文件指出:京劇進中小學音樂課堂要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該面向試點學校全體學生,讓學生學習一點基本的戲曲知識,聽懂、學唱一些經典的唱段,了解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感受京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喜愛之情,由衷的為我們有這樣偉大的藝術感到自豪。
2、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京劇的學習同樣以此為依據,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京劇,在親身參與聆聽、模仿、表演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京劇藝術。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燈官報燈名》這個唱段選自傳統京劇《打龍袍》。是京劇丑角的一段念白(京白)。講述的是包拯回朝,趁元宵節請仁宗在午門觀賞花燈,燈官報燈名,巧施妙計教育宋仁宗認母的故事。
丑行的人物角色都是小人物,但性格開朗、樂觀,從扮相到表演滑稽幽默,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這段念白里包含了很多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典故,非常生動有趣,是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觀念的很好素材。教師主要選擇張繼寶的故事來教育學生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
京劇中的念白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韻律化的“韻白”,一種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接近于生活語言的“京白”。《報燈名》是一段經典京白,內容通俗,語音、語調接近生活,很有節奏感和音樂性,讀起來鏗鏘悅耳,比較易于一年級學生學習。所以這一內容編排在一年級音樂教學中作為學習和了解京劇的起點,非常恰當。
(二)學生情況分析
優勢:
1、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所以對于了解不多的京劇學習會很有熱情。
2、一年級學生喜歡模仿表演,喜歡幽默滑稽的人物,所以在參與表演的活動中也會表現得很積極。
3、講故事,聽故事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而本唱段中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內容,無疑符合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困難:
1、現在的孩子對于“京劇”是比較陌生的,甚至有的學生連聽都沒有聽說過,造成了學習的距離感。
2、傳統唱段《燈官報燈名》包含了很多傳統典故,其中一些內容學生不太熟悉,會形成唱段學習的障礙。另外,這個唱段中有很多學生不認識的字,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學唱念詞是有困難的。
3、學唱京劇唱段的過程中,由于丑行念白的咬字和腔調與生活語言不一樣,所以對于初次接觸京劇的學生來說會有難度。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1、課前預習,掃清生字。
2、對比聆聽,自主發現。
3、教師引導,知識傳授。
4、對比發現,總結特點。
5、口傳心授,重點指導。
6、觀看視頻,模仿表演。
7、結合故事,滲透美德。
(四)技術準備
1、制作課件,激發興趣。
2、請教專家,準確示范。
3、學習資料,豐富知識。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1、這個唱段中出現了很多一年級學生不認識的字,所以給學生準備了帶拼音的唱詞。課前將唱詞發給學生進行預習,其主要目的是掃清識字障礙,為學生在本課時更好的學習唱段、感受京白的韻味做好鋪墊。
2、請學生課前和家長交流對京劇有哪些了解。主要目的:讓學生在學習唱段前對京劇相關知識有所了解。
3、教師為了深入理解這個唱段,可以充分利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進行預先的學習。例如:了解《打龍袍》的整個劇情和《燈官報燈名》中的典故。為了唱好唱段,可以借助相關的音頻及視頻資料進行學習。
4、我校有一位出身于京劇世家的老師,可以對任課教師進行京劇專業上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唱段《報燈名》,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熱情。
2、通過了解《報燈名》中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進一步感受京劇中蘊含著傳統文化。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京劇中的“丑行”和京劇念白中“京白”的特點。
2、學習唱段《報燈名》并進行簡單的模仿表演。
(三)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講解、觀察課件、觀看視頻,了解京劇四大行當中丑行的相關知識;通過聆聽逐步熟悉唱段內容,并在反復聆聽對比中體會京白特點;通過教師示范和觀看視頻讓學生學習念白并模仿表演;通過講解歷史故事,滲透傳統美德。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學說《燈官報燈名》,體會京白的韻味和丑行表演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用京白的語音腔調學說《報燈名》并進行模仿表演。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生談話,引出課題。
教師先請學生談一談對京劇有哪些了解,而后告訴學生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在京劇表演中有很多人物角色,可以分成四大類。也叫四大行當。分別是生旦凈丑。
【設計意圖:其一,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比較親切自然,易于學生接受;其二,通過談話,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更好的'把握課堂教學。】
2、出示課件,講解知識。
教師先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思考哪個行當的人物扮相最幽默、滑稽?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丑行的人物角色最幽默。這時再請學生說一說理由,學生會說因為他們的臉譜很有意思,畫著一個白塊。順著學生的發言,教師開始為學生介紹丑行的相關知識。如:丑行俗稱小花臉,丑角都在鼻梁上用XX涂一個粉塊。這XX的塊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方行的,元寶形的,倒元寶形的,有棗核形的,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XX塊。“丑”在京劇中扮演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像漁夫,農夫,書童,乞丐、燈官兒等等,但是他們的性格都是滑稽活潑,樂觀熱情的。丑行還可以分成文丑和武丑。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丑行的特點,為學生積累一些京劇知識,給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3、分析體會,丑行作用。
了解了丑行的特點之后,教師帶著學生體會思考這樣一句話:“無丑不成戲”,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從這句話中深刻感受到,雖然丑行所扮演角色都是一些小人物,但是他們在京劇表演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意圖:通過體會、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京劇的行當沒有好壞之分、高低
之分,只是他們塑造表現的角色不一樣。在提高對丑行的認識之后,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習唱段:
1、初次聽賞,了解京劇中的念白。
請學生初步聽賞唱段《報燈名》,邊聽邊體會京劇中的念白與平時說話有什么不同。通過認真聆聽,學生能夠聽出念白有節奏、音調也和平時說話不一樣。這時教師為學生介紹京劇念白的相關知識。由于《報燈名》屬于念白中的京白,所以還要為學生介紹京白的特點。
【設計意圖:從聆聽入手,在聽中感受京劇念白的特點。先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后再進行提升,利于學生理解京劇念白的概念。】
2、再次聆聽,感受京白,熟悉唱段內容。
教師請學生再次聽賞,邊聽邊感受京白的韻味,同時還要仔細聽,燈官報了哪些和數字有關的燈。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老師請學生比一比誰最聰明,記得最多,記得最準。學生通過仔細聆聽,很快的就復述出了和數字相關的十種燈。
【設計意圖:每一遍聆聽,都要解決不同的問題,而且還要鞏固對前一個問題的認識。】
3、學習前半部分內容(和數字相關的十個燈)。
(1)請學生先完整讀一遍這十個燈,而后請學生聽老師報燈,在聆聽過程中聽出有些字發生了力度、語調、長短的變化。當學生發現不同后,請他們進行總結,并嘗試練習。經過練習,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京白的獨特韻味。之后,進行師生接龍練習,在師生接龍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熟悉了唱詞,還進一步體會出了京白親切、自然的特點。
【設計意圖:在對比聆聽中發現不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加深對京劇念白的理解。有趣的接龍練習則有效的鞏固了所學內容。】
【效果分析: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準確地說出十個燈,也能在對比聆聽中找到京白的特點。但對于京劇中比較特殊的字音把握不準,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并練習。】
(2)觀看表演,模仿動作。
請學生觀看京劇演員的表演,認真觀察演員的動作,邊看邊進行模仿。之后請學生兩人一組練一練,找找丑角表演的感覺。練習好之后,請一個同學進行模仿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丑行的認識。】
【效果分析:集體模仿表演時,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分組練習表演時,初次接觸京劇的學生還是有些羞澀,但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逐漸找到了一點京劇表演的感覺。尤其是上臺展示表演的學生更加充滿了自信。】
4、學習后半部分內容。
(1)首先請學生聽賞后面的唱段,邊聽邊找出有哪些人物燈?學生通過聆聽會找到呂布、貂嬋、董卓、昭君、張繼保等幾個人物。這時教師為學生講述張繼保的故事,請學生從故事中找到張繼保為什么會被雷打死的原因。學生在教
師充滿激情的講述中不僅知道了做人不能忘恩負義,要孝順父母,還懂得了京劇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都在傳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設計意圖:通過聽故事,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加深學生對京劇文化的認識。】
【效果分析:學生們聽故事時特別認真,教室里安靜得都能聽見心跳。聽到悲憤處時,有的孩子皺起了眉頭,有的孩子則噙滿淚花。此時的我深深感到:學生們受到觸動了,他們從這個故事中懂得了孝順父母、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當我告訴他們京劇中還有很多傳揚美德故事時,他們由衷地感嘆學習京劇太有意義了。】
(2)請學生先根據前面學習的經驗試著報一報后面的燈。之后,請學生在教師范讀中自主發現哪些字音和平時說話的字音不一樣。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找到了京劇中一些字音的不同,并進行練習。之后,請學生重點聆聽、體會兩個京劇演員特別強調的字(亭、關)。為了說的更準確,還可以請學生邊說邊畫線條,這樣會更加形象。
【設計意圖:在聆聽中找特點,唱出京劇的味道,培養學生細心發現、總結規律的能力。】
(3)再次聽賞,模仿表演。請生觀看京劇演員的表演,找一找表演時除了加入了手的動作,還有哪些動作。通過觀看、模仿,學生體會出丑角演員的表演是很靈活多樣的,不僅有手,還有頭、身體、、袖子、步伐的動作。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模仿幾個簡單的動作,例如屈膝、晃頭等。
【設計意圖:在觀察、體驗中加深對京劇表演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
(4)請學生分成四人一組練習報燈名,要求能夠邊說邊表演。
(5)請學生進行展示。為了使學生表演起來更幽默豐趣,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燈官的帽子,并為學生進行簡單的化妝:在鼻梁眼窩處涂上白色粉塊。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最后的展示。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創設表演情境,激發學生表演熱情,便于教師進行及時反饋評價。】
(三)總結學習收獲
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學生通過學習有很多收獲,他們不僅學會一個唱段《報燈名》,還了解了一些京劇丑行的知識,還懂得了京劇故事中的一些做人道理,收獲真不小。最后,老師送給學生一首自創的總結了京劇丑行特點的童謠結束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看屏幕跟讀)
京劇行當有一丑,
人物扮相數它逗。
說燈賞燈燈燈妙,
動作滑稽惹人笑。
小小人物作用大,
傳承京劇看娃娃。
【效果分析:請學生談收獲能夠讓教師及時反饋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情況
音樂,被人們稱之為心靈的語言,就是因為音樂更容易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利用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他們的性情,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促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可如果教師只是嚴格遵循教科書而不越雷池半步,以單調的講課本、聽深不可測的音樂,久而久之,學生上音樂課如坐針氈,欣賞音樂味如嚼蠟,音樂課自然也就失去了這些本來非常喜歡音樂的小聽眾和小學生,所以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去讓學生去欣賞音樂。
前段時間,看了一節由廣東省深圳市東湖中學的胡櫻平老師講的《京劇的行當》,課程內容豐富,使得音樂課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變的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設計方案08-16
[經典]設計方案09-16
(精選)設計方案08-20
(精選)設計方案09-10
設計方案03-16
設計方案03-18
設計方案03-13
設計方案03-31
設計方案03-29
設計方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