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7篇(經典)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作文 篇1
在潮汕地區,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接下來就讓我來介紹吧:
首先在端午節,我們必須要吃粽子,為什么我們要吃粽子呢?是因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潮汕的端午還有一種吃的習俗,那就是吃梔粽,梔粽的主要原料有梔子、浦姜、糯米漿(粿漿)等等。因為梔粽的原料是糯米,所以成品后非常黏,一般刀具切下去會粘著,反而不方便切割食用。所以聰明的人想到執紗線,牽拉切粿,成為一小片,粘著盛于瓷盤上的白砂糖。
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但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潮汕的端午節習俗還有很多……大家感興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了解和發掘。
端午節作文 篇2
古時候,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可是,屈原的國家被別的國家打敗了,屈原很絕望,就在五月五日那一天跳進了汨羅江。屈原去世后,百姓十分懷念他。從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百姓們都會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
早上,姥姥對我說:“每年的粽子都是我自己包,今年你想不想跟我學怎么包粽子?”我拍著手說道:“好!我也想自己包!”
我跟著姥姥到廚房。姥姥先把大棗洗干凈,然后把豬肉和香菇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塊,又在鍋里炒熟,撈出備用。接著,拿出提前腌制好的咸鴨蛋,把蛋黃取出來,盛在一個花邊的盤子里。而我呢,正高興的.給大姨媽,表姐,爸爸,媽媽打電話,讓他們過來吃我包的粽子。
不一會兒,姥姥把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了,我照著姥姥的步驟做粽子。是時候該我大展身手了。我先拿兩片葦葉,重疊在一起,右手一轉,把葦葉轉成一個圓錐體,然后,我舀幾勺糯米,再分別放入鴨蛋黃,把葦葉填滿。接著,我左手握住葦葉和糯米,右手拿出一根繩子,在葦葉外邊轉了兩圈,系了一個蝴蝶結。粽子包好了。
過了一會,粽子煮好了,人也到齊了,我看著那不厭其煩的粽子,放在了一個花邊的盤子里。我把盤子放在桌子上。我跟大人們說:“我在某一個粽子里放了一顆糖。誰要吃到這顆糖,誰就發大財!”大家都開心的笑了……
今年的端午節我很開心,吃的粽子香香甜甜,我們的生活也是香香甜甜的!
端午節作文 篇3
端午節,又是我去參加游學營的日子,一大早,我就期待今天會有什么樣的特別收獲呢?
果然,出發前集合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端午節插艾葉、掛香包的原因和故事。原來,插艾葉是為了驅蟲,防止毒蟲跑進我們的家里。艾蒿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老師還說書院院子里杏樹底下的草,就是艾葉,我們仔細看了看,噢,原來艾草就長這個樣子呀!我摘了片葉子,放在鼻子前聞了聞,好難聞呀,怪不得放在家門口能把毒蟲熏跑呢。還有因為端午節時處于小滿與夏至之間,值陰陽交接時,也正是多種傳染病的多發之時,預防疾病是當務之急。恰巧自然界艾花未開而枝葉茂,其有效的藥物成分便被大家所充分利用起來。看來,端午采艾插艾習俗從衛生學看來也是大有道理的。
掛香包也是端午節風俗之一,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家人都會為小孩子們帶上香包,以示驅邪惡,保平安。我突然想起來,這段時間大街上總有老奶奶推著掛滿各種各樣的、花花綠綠的香包的`小車子,原來是端午節了。回家我也想要讓媽媽給我準備一個漂亮的香包嘍。
在去小河的路上,我們居然還看見了野生的木耳,她雖然跟我們家里吃的不太一樣,但長的也非常像耳朵,老師還告訴我們了一些關于木耳的知識。他們生長在腐爛壞掉的木頭上,形狀又很像耳朵,就像木頭長出了耳朵,所以叫木耳。我還想著是不是木頭看見我們參加快樂的游學營活動,想聽我們在說什么就讓自己長出了耳朵呢!
下午,我們像往常一樣,讀了故事書,下了圍棋,只是回家的時候,我更是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游學營。
端午節作文 篇4
汨羅江,聞名中外,不是因為江水清澈見底,江岸如詩似畫,而是因為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于兩千二百多年前在此懷石投江殉國,“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屈原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意識,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頑強意志,震撼了整個民族的心靈,他屹立在白云蒼狗的歷史煙云之上,俯視著千秋百代,讓歷代文人墨客敬仰,令歷代統治權貴折服。
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23歲時就得到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內“與王圖議國事”,制定改革的法令;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屈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對內休民法度,舉賢授能,對外聯齊抗秦統一中國。屈原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華,以圖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美政。
如果楚國堅持屈原的`改革,統一大業指日可待,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上官大夫是一個十足的小人,眼看楚懷王日益寵信屈原,就起了嫉妒之心,屢次在楚懷王面前大言是非。楚懷王也是個昏庸之主,聽信了小人之言,終止了屈原的改革,漸漸疏遠了屈原。被楚王疏遠后,屈原沒有明哲保身,而是踏上了20年的流放生涯。
在長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不隨波逐流,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用手中的筆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指斥“群小”的禍國殃民,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777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表達內心所受的痛苦、折磨和對祖國人民的忠貞不渝。司馬遷評價《離騷》文約、辭微、志潔、行廉,“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的吶喊雖然鏗鏘有力,但又是蒼白的,一個人縱有再大的力量也無法改變時代的步伐。“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灑脫地躍入江中,在那一霎那他或許頓悟了,或許他覺得只有這樣自己的人生才是最華麗的,他縱身一躍的一幕,奏響了一支雖遭萬劫也對祖國人民不離不棄,寧肯將潔白之軀葬于祖國江流之中的樂章,也拉開了泱泱雄楚一朝覆滅的歷史悲劇的序幕。
從此,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的名字屈原就與汨羅江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一提到屈原,人們就自然地想起了汨羅江;一看到汨羅江,人們就深深地懷念屈原。
汨羅江沉淀了屈原的不朽。
汨羅江因屈原而光芒四射。
汨羅江,只屬于屈原。
魂兮歸來,屈夫子!
端午節作文 篇5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全國各族人民都歡天喜地地慶祝這快樂的節日。有的包粽子,把粽子投到江里去,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的做香囊,象征著祈福去疾;有的用艾草和艾葉做寶劍掛在門口,象征著祛“五毒”;有的'劃龍舟,象征著生活平安美滿幸福……
今年端午節,我在家里跟爺爺一起包粽子。先把青青的箬竹葉洗干凈,做成喇叭花的形狀。然后把浸了一整夜的白糯米放進“小喇叭”里,再放幾粒蜜棗。接著把箬竹葉包好,用繩子扎緊,一個蜜棗粽就做好了。最后把粽子放在高壓鍋里煮。
時間過得可真快,一轉眼,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掀開高壓鍋的蓋子,一股甜蜜的清香撲鼻而來。打開粽葉,咬一口,啊,又粘又甜,美味極了。
我愛吃粽子,我更愛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作文 篇6
昨天是端午節,媽媽從外婆家回來.我見媽媽的背包鼓鼓的,立刻奔過去,奪過背包一瞧;喲,這么多的'肉粽子!吃晚飯了,我挑了一個大點的粽子給奶奶.還沒等奶奶張口,我就把肉棕塞到奶奶嘴里,這讓奶奶笑的合不籠嘴.
端午節作文 篇7
家鄉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很快就要到了,我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到了端午節,我就吃到帶有清香味的粽子了。
我的家鄉在淮河北岸,那里有風景美麗的三叉河,那里生長著成片成片的蘆葦,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前,人們都到蘆葦地去摘葦葉,回家包粽子。一般來說,每戶人家都在端午節的前一天的.下午開始包粽子。為了讓粽子變得更好吃,人們都在里面放各種各樣的餡,比如有放蜜棗的,有放山楂的,還有放肉餡的。應有盡有。然后,到了晚上,每家每戶都開始煮粽子,粽子需要煮很久,然后再燜上一夜,這樣粽子的香味會更濃香。
端午節的早上,每家每戶的門上都插著一束艾,據說,艾草能驅邪。粽子濃濃的清香從每家每戶飄散出來。每家人都圍在桌子旁開始吃香噴噴的粽子。人們邊吃邊說,我們家的粽子真好吃呀!在端午節那天,老人們都會在小孩子的手腕和腳腕佩戴五彩絲線做的耍線,聽說這樣可以驅邪避難。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一個美好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相關文章:
悠悠端午節_端午節作文03-25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04-20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推薦)10-25
[經典]端午節作文07-22
【經典】端午節作文07-29
端午節作文07-17
端午節作文07-17
端午節作文07-17
端午節作文07-17
[精選]端午節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