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評課稿(精華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的發現》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1
這是一篇很難講的課文,課文很長,敘事中穿插了有關于“胚胎發育規律”的科普知識,而且這科普知識,對學生來講,一節課兩節課也弄不明白,所以初拿到這篇課文,覺得處處是點,不知從何下手。
幸而聽了李潔老師的一節課,李老師從“發現”入手,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童年發現了什么,再著手研究發現的過程,最后從過程中體會人物特點,整個教學過程由易到難,讓學生從文字表面讀到文字背后去,體現了教學的'梯度,讓學生有的可說,有的可研,最值得我學習的是李老師在文出每一個問題之后,都有思維方法的指導,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時刻不忘指導傾聽,讓學生與學生也能充分的交流。
我想,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是要教給學生學習,而是要教給學生有學習的意識,不是從老師身上學,而是從每一個人身上學,能夠給學生樹立這種意識,相信學生的成績,也就不再是老師的難題了。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2
《童年的發現》是實習老師方講的關于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
授課老師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么,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并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后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比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致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于思考的特點。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么會做飛行的夢啊?)教師并沒有趁勢表揚鼓勵。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欲。而是在講完發現過程后,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這樣導致:
1、使教學內容有點兒重復;
2、使理解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雖然教學中有需要改進之處,但從整體角度看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希望實習老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盡量注意并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3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所以貼近學生生活。
在本課的聽課中,我感覺課堂氣氛良好。從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課堂表現中,從學生全神貫注的凝聽中,我體會到了上課的快樂。課下反思,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肯定學習。
第一點,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復雜,學生在理解胚胎發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而王老師利用“作者童年發現了什么?”“哪段又是具體描寫他的發現的?”這兩個問題,不僅將課文串了起來,還讓學生懂得在文中找到答案,另外王老師口頭解釋補充了有關這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
第二點是王老師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她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課前進行預習,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點,在課堂上,王老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找畫、批注,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第四點,王老師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來對課題發出質疑,然后又讓他們在文中自己找答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也學生要懂得發現問題,然后再努力解決問題。
后,王老師的課堂過渡語真是非常精彩。我們知道,適合的課堂過渡語不僅能理清學生的思路,也能讓學生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入下一環節的學習。當然,這么精彩的過渡語離不開老師課前的辛苦準備,真努力。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從這堂課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要樂此不疲地向各位老師虛心請教!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4
張老師在上課導入環節就和學生互動,通過談話導入“夢”,和學生一起談談自己的夢,拉進和學生的距離,進而引入課文。然后初讀課文,在這個環節,張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或者也可以找出覺得難的地方來讀;還有在學生字時,讓學生找3個難寫的字寫三遍,這個環節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不同情況,沒有框定學生一定要寫哪些字。在精讀3-13段的過程中,采用減詞法,把關鍵詞去掉再讓學生讀,以讀代講,通過讀讓學生自己感受這些詞在文中的作用,然后通過多次有感情的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進而完成背誦。接下來張老師再次和學生互動,分角色朗讀了“夢到了”這里的內容,讓學生站在角色的角度來理解課文。張老師在課堂中多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在初讀環節讓學生畫出感興趣或不明白的部分,在精讀環節理解重點詞句中,讓學生通過自己讀來體會,在理解了人物的感情后,自由的體會,把人物的感情讀出來。在學習完了課文之后,張老師引導學生向第三個維度走去,也就是堅持維護真理的科學精神,并拓展課外知識,請學生說說知道的因堅持真理而受到迫害的科學家,激發學生了解這些科學家的興趣。最后張老師還富有創造性的請同學們穿越,變成作者的老師,對現在的作者說說話,這個環節對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口語交際的機會。
張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且都能很好的完成,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整堂課教師以引導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等,在環節的設計上也很有梯度,層層深入,如從對做夢內容的理解到作者被老師誤會,一步一步的走進作者心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我個人認為整堂課上還是比較缺少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有些問題如果讓學生小組討論后可能會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11-27
《童年的發現》的評課稿06-05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11-17
[優選]童年的發現評課稿07-05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熱09-07
童年的發現評課稿(熱)01-16
《童年的發現》的評課稿范文通用07-30
五年級語文《童年發現》評課稿10-07
童年趣事評課稿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