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學總結(精選3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萬物在更新,而我們在成長,相信各位教學工作者這段時間來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教學總結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份精彩的教學總結,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藝術教學總結(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藝術教學總結1
美術課程是國家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手工課教學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途徑。但我們山區學校手工制作教育相對落后,其中材料缺乏是最大原因。一有手工課學生就帶不齊工具、材料,就阻礙了手工課教學正常開展。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觀玩具廠時,發現產品再加工后都會留下許多邊角材料和殘次品,這些材料形狀各異、既安全、衛生、無污染而且成本低。因此,一個想法在我腦海應運而生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本土資源與生活中的廢棄物品“變廢為寶”,不僅可以節約泰順貧困山區學校的教育經費,還能解決山區中小學美術課堂美術材料缺乏的難題,更突顯源生態與環保的教育理念。于是我把本土資源與廢棄材料引進課堂,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手工課,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市縣有關領導和專家的肯定與贊賞。現將總結如下:
一、指導思想
著名教育學家蘇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學、教、做合一。”他的理論主張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學習,知識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各地鄉土環境資源是本課程最豐富,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學資源和學習題材。
二、課程實施
1、師生互動、培養收集習慣
材料資源的采集是我們開展鄉土特色手工課教學基礎。本土材料形態各異,學生尋找材料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融入本土文化的過程。到野外采集是我們的主要社會實踐活動之一,也是收集材料的途徑。根據創作的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時間組織學生到山上、田野、溪邊采集多種原料,如山上的樹皮、樹根、竹子、野花野草,溪灘的小石頭,農田的蔬菜,果園里的水果等。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我校的手工資源品種繁多,源源不斷。我把收集的資源再根據材料的特點進行分類:自然植物類、農作物類、盒類、瓶類、布類。
三、課程目標
1、手工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代科學需要豐富的想象力、設計能力與創造能力。手工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設計思維和動手制作能力。
2、以生態式綜合藝術教育思想為理論指導,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藝術綜合能力為目標。
3、陶冶學生的性情,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學生創造美,表現美,發現美的欲望。
4、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四、指導設計創作
1.課堂教學模式
藝術的源泉來自生活,學生的藝術更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學生的藝術表現將是蒼白而無活力的,只有來自生活,表現生活的學生藝術才充滿童趣而富有生命力。
因此,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結合地方特色組織教學,當地的風土人情、建筑遺跡,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等,都是我們的教學內容。我們有計劃的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走進民間藝術,去感知、體驗廊橋、古民居、亭塔閣樓等古建筑,同時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如錄像、實物、圖片等讓學生了解民間文化,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及其藝術特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的欲望。
比如在“自制布藝”課上,我從提袋中取出了我用舊衣褲改造的布藝娃娃時,“啊”!同學們一下驚呼起來。“好漂亮的布娃娃!”“老師您做得真好。”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著實被新奇的布娃娃所打動。看著同學們的高興勁,我便展示圖片讓他們欣賞更多民間布藝,使他們對民間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因為第一次做針線活,同學們有一種新奇感,興致很高,樂于學習。他們在學習縫制的同時,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創造了藝術形象,這既有成功的喜悅—創造結果的快樂,又有縫制中的樂趣創造過程的快樂。他們縫制的作品:青蛙、小貓、布娃娃無不透射出他們創造的靈性。
(2)教給學生制作的方法與過程:a材料的選擇b形象設計(變形夸張、添加裝飾、多種材料組合等)c過程(剪刻、裁縫、粘貼、插等)d上色
在教學中注重創新意思,創新思維的培養。比如,平時學生很喜歡折紙,但又常常把折好的紙鶴、輪船、蝴蝶等隨手一扔。于是,我根據折紙形狀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共同商討。如:折紙輪船可拼成、人的頭發、鼻子、眼睛、樹葉等,還利用折紙和其他材料進行組合,設計構思。這堂課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學的活潑。同時更豐富了美術教學活動內容,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啟迪了學生的智慧。
(3)學生動手制作。制作過程采取小組合作、二人合作等形式,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調動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獲得學生對教學的支持,促學生參與觀察、商討、感悟、創作的全過程。促使小組里的每一位成員相互配合,發揮每位學生的特長。有困難時老師稍加指導。這樣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一堂課——《紙漿面具的設計》。課前我收集了各種不同的面具圖片制作課件,上課時我便把這些不同形狀的面具展示大家觀看,并討論面具的由來,特征、種類等,營造一種寬松的開放性氣氛。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露出想親手制作一個面具的神情。果然,在制作時同學們激烈地商討著如何設計面具,然后再進行分工合作,畫的畫、剪的剪、搓的搓、滾的滾、粘的粘他們進行構思設計出一個個令我感到意外的面具,制作的面具:夸張大膽,神態生動,色彩鮮艷,逼真、富有童趣。同學們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臉上露出了笑容,心里充滿了喜悅。事實證明:手工教學學生互動、合作交流,他們的身心得到一種快感和滿足。為此,他們享受到了快樂。
(4)教師巡回指導。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真正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創作、想象的空間。同學們的學習也感到輕松愉快,眼、腦、手都得到充分的運用。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大大的提高了;想象力、表現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5)展示作品,組織學生評議,總結。
四、課程安排
本課程在初二開設,每周一課,共16課時。
五、課程內容
概述
第一章廢棄材料的利用
1、廢棄紙設計。
2、舊報紙造型。
3、立體魚造型。
4、立體水果造型。
5、紙漿畫。
6、紙漿面具。
7、廢棄紙盒、紙筒再設計。
8、自制布藝。
第二章本土資源再利用
1、木刨花的創意。
2、鋸粉的利用。
3、樹皮畫。
4、根的藝術。
5、竹的造型。
6、邊角料拼貼。
7、豆類粘貼畫。
8、蔬果造型。
9、綜合材料粘貼畫。
六、課程評價
1、學期考核:
每學期期末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核。分設優、良、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作為本科的學期成績評定。
2、成果匯報:
每學期舉行一次手工制作比賽和“藝術創意”手工展,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展示的平臺。通過展示讓學生、教師及家長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進行反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縣科技藝術節手工制作比賽取得可喜的成績,如:蘇晶晶同學,在泰順縣“節能家庭、低碳消費、時尚生活”廢棄物品再利用創意設計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鄭雅麗、洪暉選、蔡思思榮獲三等獎。
學校還專門設了一個手工陳列室,擺放學生平時的作品。學生們的作品匯集在一起,真是琳瑯滿目。其中有散發出泰順本土文化信息的民間藝術作品藥發木偶、廊橋、八寶燈等,他們在實踐操作中繼承優良傳統,一件件化腐朽為神奇的樹皮畫,鋸粉畫,刨花畫等作品,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收獲了極大的樂趣。“你給他給一個世界,立刻可以創造出無數世界來還你”,這就是本土資源帶給我們的財富。
經過幾年的鄉土特色手工教學探究,我們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已成為我校的教學特色。鄉土手工制作為發展兒童的想象力開啟一片廣闊的天空,他們在學中做,做中玩,玩中樂,鍛煉了手、眼、腦高度和諧統一的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二章本土資源再利用
大自然里,有著不同質感、不同造型的,樹葉、樹枝、樹根等;它們都是極具利用的寶物。生活中的刨花、鋸粉、竹木邊角都可以回收利用之外,多加一點巧思,多加一點創意,將想象力盡情,你可以創作出生動有趣、形形色色的各種作品喔!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改變學校教育面貌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調查訪問活動,舉辦多次別開生面的畫展,迎請民間藝人進校上課,把民間藝術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充實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加快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活躍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氣氛,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可以說,這是我校教育改革的一大創舉。
有趣的筆筒
1、準備材料
紙、刨花、稻草、竹木邊角料、雙面膠、等。
2.制作方法
(1)在紙上畫出動物圖形輪廓剪下,在圖形后面用雙面膠貼上,把它貼在竹筒上。
(2)選擇一些竹木邊角料進行拼貼即可。
只需發揮小小的創意,生活就更多姿多彩了,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看。
拼貼游戲
1、準備材料
美術卡紙、谷類、葉類、布頭、折紙、干花、干果、剪刀、雙面膠等。
2、制作方法
在美術卡紙上畫出圖形輪廓剪下,然后結合多種材料進行粘貼即可。
運用不同材質的材料進行拼貼,都有著屬于自己獨特風格。感覺還不錯吧!趕快動手設計一副屬于自己的畫。
藝術教學總結2
上周我園結束了為期一周的藝術教學。在這一周中我們給孩子安排了唱唱跳跳,做做玩玩的藝術課程,通過藝術周的教學,不僅呈現出了很多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的作品,也讓孩子們體驗到了鄉土文化的;樂趣所在,教學意義很豐富。
語言領域:兒歌《夸家鄉》
在兒歌中說到了很多我們新倉的特色發展項目,如童車廠、茉織華等等,通過兒歌的朗誦,讓孩子們知道在自己的家鄉原來有這多知名的廠家企業,并且因為有這些特色發展項目讓家鄉發展的更快,也為自己能生在新倉而感到驕傲。
社會領域:《認識新倉的“標志”》
新倉的歷史很長,有很多文化值得我們學習,如長長的鹽船河畔,新倉老街的建筑物等等,這些都是具有象征性代表的標志。現在的新倉有了新的面貌,一幢幢漂亮的樓房蓋起來了,店鋪也多了,學校造新了,這些改變都是發展的結果。
藝術:音樂《打蓮湘》、美術《蔬菜造型》《花滿枝頭》《番薯刻印畫》《柚子皮大創意》
《打蓮湘》是新倉的.特色節目,每當有表演時,很多村里的老奶奶都會組織排練這個節目,而且喜慶又好看,小朋友接觸了以后也非常的喜歡。美術活動充滿了整周的活動,都需要孩子們自己動作去操作,在操作中獲得樂趣。利用家長資源,前一周發好校訊通,讓家長們給自己的孩子備好在藝術周中需要操作的蔬菜以及水果,每位家長都很積極的幫助孩子準備了,有的家長還主動會問老師這些蔬菜夠不夠,不夠再帶,他們的熱情與積極讓這些活動進行的更加順利。而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與創意,更是對自己動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家在玩中學,非常的快樂!
美術活動《花滿枝頭》,我把這堂課作為一堂黨員展示課,邀請了園內所有空班老師來聽課。課前準備時,我特地挑選了造型比較好看的枝條,而且還收集了很多顏色好看的塑料袋供幼兒操作。由于這樣的藝術課在平時比較少,而且這種形式非常的有趣好玩,呈現效果又好,所以孩子在課堂中聽的非常認真,操作時大家也很有合作精神,最后孩子們還和自己組制作的盆栽合影了哦!
健康領域:《竹竿樂》
現在城里的孩子們能見到竹竿的機會不多了,原來家里用來晾衣服的竹竿也變成了不銹鋼,而在鄉鎮爺爺奶奶家很多還是保留了竹竿的作用,用來曬衣服或者農作,并且有的小朋友家還有竹園哦,所以孩子們對竹子一點都不陌生。把竹子用作上課的內容,這就更加體現了鄉土藝術的味道。通過使用兩根竹竿,請兩位小朋友兩只手分別握住,聽好老師的口令:“分分合合”打折節拍,讓孩子們在竹竿中起舞,頗有一種少數民族游戲的味道。
一周的藝術活動很快就過去了,但是那些作品我們老師都保留了下來,放學時我們都展示在教室外,讓家長們瞧一瞧自己孩子的作品,讓家長覺得自己帶來的材料讓孩子得到了更好的學習。
藝術教學總結3
我國普通學校音樂系藝術實踐課開設對學校音樂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建國以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課程地位、課程管理、法規制定、教材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更為迅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其中藝術實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學期藝術實踐的教學活動總結如下:
1、藝術實踐的'開設全面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避免了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單一。當前我國音樂教師知識技能結構單一,有的偏重于演唱、演奏、但實際表演能力及上臺的經驗不足,自我校音樂系開展藝術實踐課以來,大大的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更使他們能得到全方面的發展。
2、藝術實踐課的開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在學生中得到好評,而且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應。比如:我系管樂隊參加全市各企業單位的揭牌及開業等大型儀式,帶來了很高的社會評價,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團結協作、展示自我的機會。
3、藝術實踐課的活動形式多樣,組織靈活多變,大、中、小型的合唱隊、管樂隊、民樂隊、電聲樂隊、舞蹈隊等多種文藝演出單位,同時存在、同時活動。指導教師不論是單獨教學還是集體指導都能做到耐心細致。
今后努力的方向中,藝術實踐教學活動規模較小,有待于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不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擴大實踐教學的業務范圍,讓更多的社會同仁了解音樂系、藝術實踐教學的重大意義,為我們的音樂事業發揮我們的余熱。
【藝術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藝術概論教學總結07-29
幼兒園藝術教學總結12-26
藝術教研組教學總結11-17
學前班藝術教學總結11-24
中班藝術音樂教學活動總結01-12
藝術教學設計10-24
藝術教學設計09-27
藝術教研組教學總結(3篇)10-14
藝術教研組教學總結(精選3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