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說課稿匯總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都是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為祖國的穩(wěn)定和繁榮作出了貢獻。為此,課程標準選擇少數民族分布的內容,使學生從地域空間的角度,認識加強民族團結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意義。
二、說學習目標
1.認識偉大祖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認識祖國大家庭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數民族在中國分布的位置。
3.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二、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應該是一律平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2.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在服飾、飲食、音樂舞蹈樂器、、節(jié)日、習俗上的特色。
教學難點:了解一些有關民族團結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間如何和睦相處。
三、說教學策略
小組討論、資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識圖、歌曲播放
四、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歌曲《愛我中華》、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祖國政區(qū)掛圖、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赫哲族、滿族、朝鮮族)
四、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fā)情趣
問:喜歡宋祖英的歌嗎?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她演唱的歌曲《愛我中華》。(配圖播放歌曲)這首歌好聽嗎?聽完這首歌你記住了什么?
師:歌中把我們偉大的祖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56個民族就像56個兄弟姐妹。那么你們知道中國這個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嗎?漢族人口有多少?
板書:56個民族13億漢約12億
師: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56個民族相處的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形容嗎?
課件:和睦的家庭
板書課題: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課題明確題意
解題: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嗎?
學生活動1
小組小聲交流:你怎樣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樣的?
板書:平等友愛團結互助
(2)引導提問突出重點
學生活動2
圍繞課題提問題:你想了解有關“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問題?
板書:服飾美食節(jié)日歌舞民居風俗
課件出示:
請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話題一你能說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話題三少數民族有哪些美食?
話題四少數民族的住房和我們一樣嗎?
話題五少數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樂?
話題六少數民族有什么風俗?
(3)合作探究教師參與
學生活動3
選擇自己小組喜愛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4)暢談匯報深化擴展
學生活動4各小組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暢談匯報
話題一你能說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他們分布在哪些省?
板書:蒙維傣壯赫哲滿鮮
學生活動5趣味識圖(出示中國政區(qū)圖)
將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貼到地圖上的相應位置。
(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全國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滿族、朝鮮族)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6暢談不同民族的服飾。
傣族: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窄袖緊緊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前后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銀腰帶統(tǒng)裙長至腳踝,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圍”之美,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師: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夸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tài)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師:同學們愿意欣賞這些漂亮的民族服裝嗎?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民主實踐產生并成熟于以英國、法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英法美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后各國根據國情,不斷探索前行,擴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鑒,最終形成的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這是本書的重點,其中,第9課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是本書的核心課之一。
這節(jié)課主要講大革命后的法國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于帝制與共和制之間,經過艱難的探索與斗爭,最終確立共和政體。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后法國政局的演變歷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推動政局演變的革命斗爭;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共和制確立的過程,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
殊死斗爭的結果,并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有三:
第一是以課程標準 “說出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等基本史實,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斗爭的結果,并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為主要依據。新課程的歷史教材采用一標多本,在這種情況下,高考不可能以任何一個版本作為準繩,惟一可以依據的只有全國通用的課程標準,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依據也是它,用課程標準來衡量教材內容,設計目標①、③;
第二是依據我校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的雖是高二歷史專業(yè)班的學生,但歷史基礎一般,對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覺得除了要求他們勤學之外,教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很重要,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層次要求也比較高的學習方法,它能把復雜繁多的歷史簡單化體系化,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也類似,故設計目標②;
第三是依據教材內容,本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較大,分五部分按時間順序講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一是光榮的三日,介紹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后的波旁王朝實行專制統(tǒng)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體,講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絕政治改革,引起群眾不滿,統(tǒng)治潛藏危機;三是從狂歡到血泊,介紹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共和國由博愛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侖神話的延續(xù),說的是法蘭西第三帝國的建立及滅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終確立,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后確立法國共和政體。更需培養(yǎng)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
難點:①教材處理上的難點是梳理革命斗爭與政體演變的對應關系,構建知識體系;
②認知上的難點是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重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材內容,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同時是帝制與專制激烈斗爭的過程。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是法國歷史上最后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它的建立是法國人民對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現,與第一帝國一樣,一度給法國帶來繁榮與穩(wěn)定,滿足法國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國也改變不了專制政體的本質,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一場普法戰(zhàn)爭就暴露帝國的弊端,結束了帝國命運,也讓法國人民從帝國的虛榮中清醒過來,最終還是選擇了共和政體,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帝國至關重要,是重點。最終確立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為重點自然不在話下。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教材處理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新課程的編排形式。新課程全都采用專題編排,這種編排有時間跨度大的特點;我們選用的岳麓版歷史教材往往又只把專題的精華之處展現出來, 忽視對整體知識的介紹;如果教師不對其進行梳理,學生容易造成知識的斷層,而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不利于對歷史的理解掌握。歷史是一門古老又處于更新中的學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決定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我雖然通過大學四年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也只是大體掌握中外重大史實,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形成一定史觀,對教材的理解,尚未達到每節(jié)課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認知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學生水平,他們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國共和制確立是一個層次,形成一定歷史觀是另一個層次。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許已猜出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做法是依據課標要求,把選修教材當作一個參照史料,適當聯(lián)系必修課內容,增刪知識點,梳理知識,構建體系。我認為,重點是整體中的重點,放在知識體系中才容易突出;難點的突破,只要一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建出來了,難點也容易突破,這節(jié)課正是如此。換句話說,關鍵是構建出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知識體系,需要說明的是構建體系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說教法
教與學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從根本上說教是為了不教,即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提出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一學期工作經驗的我所面對的普通中學的.學生,雖然無法立即實現這一目標,但也朝著這個方向不斷探索,尋找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與完成教學目標的契合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第9課我主要采用以下五種教法。
1.啟發(fā)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聯(lián)系緊密,可以用啟發(fā)式教學,引發(fā)學生思維,舉一反三,達到推進教學進度的效果,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主要方法。這節(jié)課講共和制確立的過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比較合適采用啟發(fā)式,如七月革命爆發(fā)的原因,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斗爭的認識可采啟發(fā)式。
2.猜測法:歷史與現實有距離,猜接下來的歷史怎樣發(fā)展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習欲望;人類歷史主要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古人的所思所為,今人也可以從人類共性的角度猜測,有一定可行性。如讓學生猜猜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國初對待工人的博愛態(tài)度能持續(xù)多久?
3.換位思維法(角色體驗法):用課本提供的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里面的一個人物,一個階級,說說自己想怎么做。如你是剛剛經歷過國破家忘之痛的復辟的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你大權在握,統(tǒng)治法國,會怎么做呢?
4.探究法: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有拓展意義的一個或一串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發(fā)現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時,可問他與第一帝國的拿破侖有何異同?課后的練習題可用探究法。
5.解讀材料法: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解讀未知或未見史料,根據設問,獲取有效信息,提取觀點,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是歷史學科重要的學科能力,也是一標多本的新課程下高考考察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的邊角史料如讓學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國議員說,我們正睡在一座即將爆發(fā)的火山上面,你們沒有看見大地正在抖動嗎?”說明七月王朝統(tǒng)治出現什么問題?課后的材料解析題也得用這種種方法。
6.講解法:雖說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講很必要的,尤其是對一些難點的突破,重點的把握,對一些斷層知識又是對課本理解有影響的知識面的補充,更需用講解法,如普法戰(zhàn)爭。
三、說學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采用各種教法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法的探索也是重要,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三種學法。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說課法:每節(jié)課安排學生說課,這是今年我對報歷史科的學生嘗試的一種新方法。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本的基礎上,①自己整理所預習課的主體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把課本內容串聯(lián)起來,②設計問題,主要是學生在梳理知識過程中碰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限提三個。表面上是統(tǒng)一要求,實際是分類要求,因為并非每節(jié)課都那么容易說,而學生的層次也不一樣,程度好的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教材,可以看出個大概,個別除了說得不錯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設意義的的問題,說課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個人思想成果的空間,一般學生只能粗略地說,有的甚至說不懂。不管怎樣,我讓學生說課的目的并非一定要他們說出個所以然,而是要學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預習課本,有充分預習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里不懂,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參與課堂,推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2.階級分析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歷史群體所屬的階級分析他們利益要求,把錯綜復雜的歷史問
題簡單化,如從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就很容易理解法國政局頻繁更迭的原因.
3. 歸納法: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小結階段要求學生歸納1792年至1875年法國政體的演變.
四、說教學程序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說課:說主體知識與提問題(4分鐘)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6分鐘)
由于板書設計的知識體系緊密相連,以下三方面主要體現的是所用的教學方法。
(1)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斗爭:
七月革命(啟發(fā)式,換位思維法)
二月革命 (階級分析法)
六月起義(啟發(fā)式,講解法)
(2)法國政體的演變和共和制的確立:
波旁王朝(換位思維法)
七月王朝(階級分析法,解讀材料法)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換位思維法, 猜測法,探究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探究法,講解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啟發(fā)式,講解法)
共和制的確立(分析歸納法)
(3)對民主斗爭的認識(講解法,分析歸納法)
3.小結與練習(分析歸納法,解讀材料法,探究法)(4分鐘)
4.課堂延伸:(1分鐘)“第三共和國之后,法國還經歷哪幾個共和國?” ,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激發(fā)求知欲。
五.板書設計
一).
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斗爭
二).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體:君主立憲政體
七月王朝 性質:大資產階級政權
工業(yè)革命 統(tǒng)治:拒絕政治革命
農業(yè)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鎮(zhèn)壓工人運動
建立 給人民諸多權利
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開辦國家工廠
后來: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當選總統(tǒng)
1848年六月起義 政治:軍事獨裁統(tǒng)治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經濟:發(fā)展社會經濟,繁榮
軍事: 普法戰(zhàn)爭法敗
1875年頒布法蘭西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憲法
共和派執(zhí)政
定《馬賽曲》為國歌
共和制最終確立
三). 對法國民主斗爭的認識: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斗爭的結果,
并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歷史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上冊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以“科學和思想的力量”為主題,以“思想啟蒙的火種”和“科學的革命”兩目為線索,獨自成篇地介紹了世界近代歷史上科學技術和思想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啟蒙的火種”一目中敘述了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和歷史作用;而在“科學的革命”一目中敘述了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出生于德國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主要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主張及其影響;英國科學家牛頓和達爾文取得的突出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偉大貢獻。
(二)、能力目標
本課教學要使學生在兩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過了解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在近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能動性,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并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去建設、改造社會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學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觀察、動手和勤奮等進行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學家取得成就的過程,使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于捍衛(wèi)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yè)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yè)精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學生思維特征和本課教材的敘述,重點、難點分別是科學的革命和思想啟蒙的火種。
五、教學方法
1、歸納法。通過設計“知識回放”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知識體系的歸納,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tǒng)化的學習方法。
2、設問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
3、情景再現法。如播放視頻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樹立敢于捍衛(wèi)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yè)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yè)精神。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視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訂。”這些內容出自哪個國家的哪個文件?
學生:法國《人權宣言》
教師: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美國也發(fā)表過哪些類似的文件?
學生:英國有《權利法案》,美國有《獨立宣言》。
教師過渡:歐美資本主義能夠產生和發(fā)展,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本節(jié)的第一目內容——思想啟蒙的火種。
【講授新課】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1、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
請同學們閱讀材料:14世紀,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次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文藝復興。15世紀后半期擴大到歐洲其他國家。18世紀,法國舊制度的弊端日益顯露,社會矛盾激化,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
教師提問:由上所述,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一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fā)展; 二是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
2、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
在講述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考眼力”的環(huán)節(jié),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所要講述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在講述伏爾泰及其思想主張時,我向學生展示選自《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的兩段文字以引出這位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
隨后我通過問題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以達到讓學生掌握三位啟蒙思想家思想主張的教學目標。
3、啟蒙運動民(思想)的影響
在講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18世紀,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點燃了思想啟蒙的火種,他們的思想主張對社會產生了什么作用呢?在學生討論發(fā)言之后,我向同學們展示伏爾泰、盧梭的思想主張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出啟蒙思想的作用。
在學生理解、掌握啟蒙思想的作用后,我順勢利用教材中的動腦筋題目“請聯(lián)系中國實際,說說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有什么作用”進行難點突破。在這一問題上,我先讓學生討論,隨后進行點評和歸納總結。
A.戊戌變法→ 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 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學習“思想啟蒙的火種”這一目之后,為鞏固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注意前后知識間的聯(lián)系,我特設計了“知識延伸”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二、科學的革命
1、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我設計了兩個材料,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總結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對科學家牛頓的勤奮精神和高尚品質的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近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現
這一目是教材的重點,通過學生探究,課件展示,以師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為了讓教學更直觀、形象、生動,在這一目我選取了兩個視頻文件。通過播放關于愛因斯坦的視頻材料,強化學生對其提出相對論這一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以此教育學生樹立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的意識。通過播放視頻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貢獻,讓學生明白偉人們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興趣、勤奮、創(chuàng)新和堅持不懈的實踐探求。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和培養(yǎng)他們樂于奉獻的敬業(yè)精神。
3、近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過指導學生看教材,幫助學生歸納四位科學家的主要貢獻,得出結論:科技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學習完這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今天認識了好幾位思想家和科學家,你對誰的印象最深?為什么?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通過這個討論,讓同學們各抒已見,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鞏固基礎知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后我設計了知識回放和課堂效益檢測兩個環(huán)節(jié),以強化本課的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歷史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主要分析了亞洲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其經驗教訓對今天改革開放的中國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yǎng)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學生預習、按小組收集、整理相關歷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學按“東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四個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發(fā)言,分析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和解決的辦法;
分析、討論亞洲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評選本課最佳小組。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fā)展,使學生認識: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yǎng)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勇于斗爭的精神。
(三)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原因、特點;
亞洲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難點:亞洲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依據:中國是發(fā)展中的大國,地域廣闊,亞洲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都有可能在中國出現,故學習他們經濟發(fā)展的經驗教訓對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故定為重難點。
二、 教法學法
1、 學情分析:
本校是三級達標的農村完中,學生基礎較差,但是經過一年半的高中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自學能力增強。
2、 教法學法:
依據本校學生實際,結合三維教學目標,本課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模擬召開“21世紀亞洲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教師
充當主持人,學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組扮演亞洲各地區(qū)代表,討論、總結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概況、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最后集體討論亞洲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自由發(fā)言,就“亞洲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設想。全班學生按個人特長,自愿優(yōu)化組合,分成四小組,盡量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各具特長,資源配合均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
三、 教學程序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理念、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21世紀亞洲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開幕式 播放音樂《亞洲雄風》并展示亞洲相關圖片;
作簡短的“研討會”開幕式發(fā)言。 四小組分別按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行政區(qū)域位置呈半圓型就座。
感受“研討會”氛圍。 通過播放音樂和圖片,創(chuàng)設課堂學習氣氛。
教育實驗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最好的環(huán)境。本課把學生分成四組按亞洲行政區(qū)域呈半圓形就座,營造“研討會”氣氛,利于學生合作、交流。
學習新課 展示亞洲經濟發(fā)展情況(主要有新加坡、韓國、印度、西亞等)
主持并作簡明的鼓勵性點評
四小組各派一代表按亞洲經濟發(fā)展順序依次上臺發(fā)言,總結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概況、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 心理實驗表明,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課采用“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限時三分鐘,展示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情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欲、表現欲,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自主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收集材料,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分析、歸納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yǎng)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新課小結 討論亞洲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結合日、中兩國經濟討論并評議解決的方案。
研討“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組織指導
各組結合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提出存在的問題;
大會綜合各組提出的問題列出帶普遍性的重要問題供大會集體討論、自由發(fā)言解決方案。
就“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略” 自由發(fā)言,提出設想。 教育實驗表明,“討論學習法”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熱情、加深印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并有利于增強口頭表達能力,是一種帶有啟發(fā)性、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本課通過討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自由發(fā)言,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展示個性,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其關心時勢,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時代責任感,培養(yǎng)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高瞻遠矚的預見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從而實現歷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為鑒”、經學致用的目的。
學習評價 評選最佳小組 公布評選結果;作鼓勵性的簡明、個性點評。 各組上交平分表;
統(tǒng)計各組得分情況。 采用過程性的學習評價制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是課改的一個要求。
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有如下特色:
1、 以學生為根本,貫徹“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體現教學創(chuàng)新,在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
2、 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如歷史自學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體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3、 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fā)展,使學生認識: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yǎng)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斗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勇于斗爭的精神。
4、 把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帶入課堂:本課研究性學習體現在預習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學習中的發(fā)現問題、討論中的解決問題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有利于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
5、 針對“小組討論式”學習中容易存在的幾個瓶頸問題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語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語化,以及討論不充分、個別學生作“壁上觀”等現象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嘗試性突破:首先,各小組優(yōu)化組合,盡量使小組各成員呈優(yōu)勢互補組合;其次,學習過程中采用小組互評方式,制定面向全體學生的平分表(見下表),對學生每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進行量分,通過這種競爭性的評分機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
綜上所述,本課通過“情境教學”、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等,使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三維課程目標得到了較好體現。
歷史說課稿 篇5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tǒng)治中心地區(qū),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tǒng)治才穩(wěn)定下來。后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zhàn)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zhàn)。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lián)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于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lián)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說課稿06-10
歷史說課稿(精選13篇)04-03
社會歷史的主體說課稿11-15
高二歷史說課稿04-08
初三歷史說課稿02-17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11-18
關于歷史說課稿四篇04-05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yōu)秀12-10
歷史說課稿范文五篇03-13
關于歷史說課稿(通用13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