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生物說課稿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具體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說教學依據: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說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1.給重點字詞注音。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四)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信息: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五)遷移拓展: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2、利用網絡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六)課堂小結《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范意識,加強生態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七)板書設計:
是什么 邏
輯
生物入侵者 怎么樣 順
怎么辦 序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于《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2、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后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么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么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松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腭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后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
生物說課稿 篇3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2)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3)通過觀察,證明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能產生反應。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課文,總結、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單細胞生物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3)通過學習了解:甚至有的微生物也是對人類有益的.,從而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細胞結構、細胞的生活以及細胞的分裂、分化有了一定的認識,頭腦中已經初步構建了生物體結構層次的知識框架,這為本節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教學難點: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件情趣導入
播放PPT課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使學生明白: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生物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那么這個生物體全部的生命活動一定也必然是由這個細胞來獨立完成的。
書寫板書:單細胞生物
回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和細胞的基本結構。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1:如果將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從人體中剝離出來,放到自然界中,這個細胞能否象一個動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問題2:自然界中有沒有這樣的單個細胞,它可以象一個生物體一樣獨立生活?
活動2【講授】授課
一、合作展示。
PPT展示各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眼蟲,瘧原蟲,衣藻,草履蟲,變形蟲。
二、激發情趣。
激發興趣:總結每個小組的收集情況(學生收集到草履蟲的資料有草履蟲的細胞圖片、名字的由來、生活環境、運動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從資料上認識到草履蟲是一個具有生命體的生物。
三、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草履蟲的外形、運動狀態及結構特征。 嘗試用教材提供的圖文資料來解釋草履蟲的生命活動。
四、根據學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畫出草履蟲結構的板畫并進行標注。
1 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運動是怎樣完成的?2請同學說說草履蟲的觀察到的細胞結構:能看到食物泡嗎?草履蟲身體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樣大嗎?說明了什么?
五、引導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提煉和歸納,確認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
歸納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1、讓學生談談草履蟲的應激性:在清水和培養液中,草履蟲選擇待在培養液一邊;當在培養液中加入食鹽后,草履蟲往清水一邊移動,說明其可以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2、請學生談談單細胞生物的利與弊。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最后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圈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了解和愛護這個家。這節課在本單元以至整個義務教育生物課程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建立學生的人與生物圈和諧發展、保護生物圈的理性認識,成為生物教學的首要任務。尤其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已面臨空前危機,因此了解生物圈,培養對生物圈這個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對于保護生物圈、實現人類與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二)能力目標:
1、 使學生了解收集資料的方法,并初步嘗試進行資料的分析和處理。
2、 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2、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節課中如何對圖片資料進行分析,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和表述,都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四、說教法:
在教學中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和激情,通過思考、討論、分析資料等活動,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說學法:
根據新的課程理念和目標要求,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而應努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激情,通過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導入課題。
通過展示課件,把美麗的夜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提出問題: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嗎?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然后從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課題:生物圈。
緊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開展討論、分析資料等活動,學習新知。
1、 學習“生物圈的范圍”這部分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
⑴ 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范圍”。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生物圈的每個圈層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圈的范圍及分布。
①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內的水層。
③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⑶ 議一議:生物圈的三個圈層是截然分開的嗎?三者絕不能截然分開,如:水圈中有空氣,巖石圈中有空氣也有水等。
2、 關于“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這部分內容,教師可從地球上人口膨脹,能否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豐富想象,然后引導學生探討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設疑: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嗎?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分析課本第12-13頁的圖片資料,教師除了用課本上的6幅圖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學生在課下收集的圖片資料,并且思考資料后面的討論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本節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應加以重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如果將來有一天你有機會乘坐宇宙飛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須從生物圈攜帶哪些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質?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適當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深化,使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情感態度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
設問:生物有了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嗎?當這些條件發生改變,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時,對生物有什么影響?人類應該怎么做?
4、 鞏固與延伸:
指導學生對本節的資料的收集與分析進行小結,布置學生課外收集“生物圈2號”的有關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收集資料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生物圈的進一步關注。
5、 鞏固練習。
(1)我來填一填。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松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⑤適宜的溫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6、課后作業
目標檢測題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10-04
生物說課稿08-02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2-25
生物說課稿優秀11-11
生物說課稿[精品]05-23
生物說課稿范文10-22
高二《生物特征》生物說課稿03-04
單細胞生物的說課稿11-18
【精】《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2-20
人呼吸生物說課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