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紅色經典現代京劇《沙家浜》當年可謂婦孺皆知。在薊縣下倉鎮太河洼地區,也有一個“沙家浜”。抗日戰爭時期,太河洼民眾憑借地形地貌的優勢,與日偽軍斗智斗勇,讓八路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薊縣下倉鎮太河洼地區地勢低洼,水面和蘆葦蕩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游擊隊的“保護傘”,發生過許多村民智斗日偽軍的精彩故事,因此獲得“薊縣沙家浜”的美名。日前,記者跟隨薊縣歷史研究者、民俗學家丁連舉探訪“薊縣沙家浜”。
太河洼地區散布著野王莊、安棋盤、南魯莊子等多個小村子,地處于橋水庫發源的三條河流交界處。“以前這里十年九澇,一到雨季后,十幾個村子天水相連。”丁連舉告訴記者,那時附近幾千畝范圍都是水面和蘆葦蕩,一直到次年春季大水才逐漸退去,成為八路軍游擊隊天然的掩護屏障。
在70年前,這里家家戶戶都有比笸籮筐子大一些的小木船做出行用。“父親告訴我,當年抗日的時候,村民們在河上架橋帶路,為八路軍傷病員提供避難之所。”村民王宗躍大爺說,由于道路難行,日軍的重型裝備難以深入,“當年,村民一旦收到敵人要來清鄉掃蕩的消息,就迅速把八路軍傷員用小船劃進蘆葦蕩里頭藏起來。”
在太河洼地區,“瞞天過海”的抗日故事村民們耳熟能詳。當年有個叫王有亮的青年膽大心細,從小就在水洼里摸爬滾打,對地形十分熟悉。抗日戰爭爆發后,王有亮成為我軍地下工作者。1940年夏天,日偽軍來到附近村莊掃蕩,他假裝對敵忠心,在村口舉著小旗子“迎接”,和敵人周旋。而此時,在村里盯梢的婦救會主任于大嫂老遠就看到王有亮的旗子,知道是敵人來了,立即組織鄉親們把村里的八路軍傷員沿水路轉移走。就這樣,日軍多次進到村民家里挨戶搜查,結果什么也找不到,八路軍的有生力量在這里得以保存。
如今,太河洼已變為一望無際的良田,成為津城重要的糧庫。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相關文章:
紀念抗戰勝利心得體會03-28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晚會06-29
抗戰勝利紀念日手抄報06-19
關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手抄報07-04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詩歌朗誦稿06-30
關于紀念抗戰的對聯12-30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內容06-20
中華魂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金條03-30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手抄報a305-27
抗戰紀念地探訪有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