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州冬至搓湯圓習俗
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潮州冬至搓湯圓習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潮州冬至搓湯圓習俗
潮汕地區,過冬至不得不提的一定就是冬節丸了,冬節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成的,是潮州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在冬節前,農家主婦要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等到冬節節的前一晚,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俗稱“冬節丸”。“冬節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節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節丸”還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后,才逐漸變短,各家的主婦們都要早早起床,在天亮前把冬節圓煮好,因此又有了“冬節圓未食天鑾光”的俗語。
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不少家庭也漸漸的摒棄了過去在家里“搓圓”的傳統習慣,被之代替的是超市里的一袋袋速凍湯圓,但不管方式如何的改變,人們心里的那份對合家團圓的期冀是從未轉變的!
拓展:冬至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并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于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
相傳張仲景老年還鄉時,正逢大雪紛飛的冬天。街頭很多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看到這個情況,內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陽關東邊搭起了一個醫棚。讓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然后包成餃子。施舍給百姓。這頓餃子把不少鄉親的凍耳朵給治好了。
此后,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冬至的習俗
1、吃湯圓
在我國民間南方有吃湯圓習俗,北方有吃餃子習俗,尤其是江南地區。“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2、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3、吃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這樣子喝起來會更加溫補暖胃。
冬至吃餃子的意義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說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潮州冬至搓湯圓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搓湯圓作文3篇02-28
冬至搓湯圓作文(3篇)04-18
冬至搓湯圓作文5篇02-19
冬至搓湯圓作文10篇04-27
冬至搓丸子歷史習俗07-03
小班冬至搓湯圓主題活動方案11-15
最新冬至搓湯圓朋友圈文案07-04
搓湯圓作文05-23
冬至吃湯圓哪里的習俗06-04
小班冬至搓湯圓主題活動方案(精選11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