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小報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于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淵源】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周代的正月等于現代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小報】相關文章:
暑假計劃小報07-02
科技讀書小報07-02
制作小報作文[經典]09-26
制作小報作文08-22
關于春天的古詩小報07-03
我的暑假計劃小報07-01
國慶節小報07-04
世界環境日小報07-01
讀書小報圖片設計07-02
讀書電腦小報圖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