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習俗為題目的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節習俗目的
大家春節回家團圓一般會有什么習俗呢?各個地方都不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節習俗目的,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習俗目的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春節回家團圓的觀念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
春節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春節習俗:年夜飯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春節習俗: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并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春節習俗: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1、團圓
不知何時起,人們已經不再像先前那般對春節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們早已說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個人而言,或許還不至于不把春節放在心里,因為就著這樣的節日可以圖個全家團圓,共敘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樂酸甜,證明家庭仍然是現在的社會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組成單元。
2、聯誼
在國人的心目中,在我國五大傳統節日中沒有哪一個比春節更讓人看重的了。春節里除了自己家人團圓之外,走走親戚串串鄰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這樣不僅使人們在交流相互信息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彼此間的其他相互的盲點,也讓人們的之間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拉近,和諧了家人也和諧了朋友更和諧了社會,和樂融融。
春節的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春節放鞭炮的寓意
春節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節習俗目的】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為題目的作文07-02
端午節的習俗以及目的07-04
以中秋節習俗為題目的作文06-23
春節的目的的作文02-07
春節習俗07-27
春節的習俗09-30
春節的習俗02-06
春節的習俗02-12
春節習俗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