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陜西立春習俗
陜西立春習俗是什么?想治療到就來聘才網況且看看吧。
立春,歲時節氣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夏歷的正月節,有時也在臘月。按傳統的算法:大寒后15天為立春。每年公歷2月4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是為立春日。此時東風勁吹,河水解凍,沉睡了一冬的蟄蟲開始活動起來。草木復蘇,氣溫回升,標志著春季開始。
“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們十分珍惜這個氣節。幾千年來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盡管陜南、陜北、關中各地區的風俗各有差異,但在許多主要活動上,還是大同小異的。立春的風俗很多,這里只舉出數例。隨著時代的發展,風俗活動的形式有繁有簡,內容也多有變化。自民國以后,提倡科學、民主,傳統的風俗也受其影響,逐漸取消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傳統的風俗習慣,仍然在人們生活中流行。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余。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單貼在墻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蝎。如寫:“谷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蝎子精。”白水縣人民于谷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蝎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蝎。陜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陜西立春時有“燎百病”習俗
燎百病是立春的一項古老習俗,多在陜西流行。這一天,人們將柴火堆在一起點燃,把床上的被褥拿來虛燎,邊燎邊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寧。”屆時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從火堆上跳過。古人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一年的晦氣,保持身體的健康
對此,全國著名中醫養生專家武國忠表示,早春的時候人體陽氣虛弱,所以人們要避免寒冷的氣候對陽氣造成傷害。燎百病的習俗就是在有意識地驅散殘留在被褥上的寒邪,以免其在夜晚溫度較低,而體表毛孔舒張的時候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可見,冬春之交溫陽散寒,已經成為我國傳統養生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了。
古人的做法對現代人而言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它提示人們立春后應注意保暖。武國忠提醒,立春之后人們要適當春捂,保證頭部、腹部、背部、頸部等重要部位不受涼,最好每天都用熱水泡腳。在天氣晴好、空氣質量較好的時候,也可以將被褥拿出來曬曬太陽。
本版稿件由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李霆采寫
【陜西立春習俗】相關文章:
立春習俗08-04
立春習俗禁忌02-09
立春習俗作文07-04
北方立春習俗02-10
上海立春的習俗03-30
立春的飲食習俗03-30
立春的習俗吃什么02-09
陜西清明節習俗04-03
陜西中秋節的習俗07-04
陜西春節習俗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