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徽人過端午節的習俗
安徽人過端午節的習俗
貼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兩天,寺廟僧尼道士往往要給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黃表紙上,有老人持劍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時姜尚在此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諸邪回避”、“飛雄鎮宅”等。皖西山區則還掛鐘馗像或蜈蚣圖形。
龍舟競渡
劃龍船是端午節普遍流行的民俗。凡有江河湖泊之處,在節日前后,各地龍舟競賽,觀者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傳說是為紀念屈原。
吃粽子
粽子為端午節的食品,傳說是屈原投汨羅江自殺,當地群眾深愛屈原之剛直,為使蛟龍魚蝦不損害屈原的尸體,紛紛自發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魚蝦,以此悼念屈原,此習俗一直流傳下來了。
飲雄黃酒
端午節,家家戶戶中午都要飲雄黃酒,有的人家還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和肚臍處涂抹雄黃;有的地方,還在小孩額頭上寫一個“王”字,寓意“獸中之王”。蛇、蟲、螞蟻不敢侵犯,要保留三天時間,才將字洗去。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那天,房間打掃之后,特別是廚房內,要灑上雄黃水,這可以滅蟲殺菌。而按現代科學化驗,雄黃是含有害物質,飲用對人體則是大有害處的。
節令食品
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釀做成,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當涂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咸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
“五黃”轉運。根據傳統習慣,在端午節這一天,部分合肥人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人稱“吃五黃”。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節吃咸鴨蛋了。
插艾懸蒲
艾葉和菖蒲均為中草藥,艾性溫,有香味,并有除濕、暖腎、通筋、消毒、驅蟲的功效。端午節,家家戶戶在門首屋檐等處,插上艾和菖蒲,俗叫蒲劍、艾虎。淮北有民諺:“端午不插艾,死了變個王八蓋”。端午節,媽媽和姨娘為小孩做“香包”,系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葉和白芷等香草藥,掛在身上,異香四溢,小蟲不敢近身。小姑娘們還將艾葉插頭發上。菖蒲艾葉有揮發性香味,對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衛生有作用。
小孩節日裝飾。淮北一帶,端午節那天,母親用各色絲線合成彩繩,系在小孩手腕、腳腕和脖子上,叫“縛花線”,又叫“拴花線”、“長命縷”、“紅耍線”。據說可防溺水。此線要到七月七才可去掉。并要扔到屋頂上,傳說是讓喜鵲銜去天上搭仙橋,好讓牛郎織女會面。還有外祖父、姑母要用黃布為外孫和小侄兒們縫好肚兜、黃鞋,讓他們節日時穿戴。肚兜和鞋上繡虎頭及“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名為“避五毒”。年輕的姑娘將硬紙疊成棱錐形,內放白芷等香料,分別用各種絲線做成彩色粽,或用各種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內放香料,外綴“同心結”穗和其它飾物,分別贈送女伴,系內衣褲帶上,名曰“送香包”。
【安徽人過端午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南方過端午節的習俗05-08
北方過端午節的習俗06-27
古人過端午節有哪些習俗01-17
四川過端午節的習俗07-13
老上海人的過端午節習俗06-21
四川過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24篇)09-15
過新年的習俗07-13
老北京過除夕的習俗09-22
端午節習俗06-20
端午節的習俗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