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手抄報
多國針對“校園欺凌”均建立了從預防、干預等相對齊全的措施。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校園欺凌手抄報
根據《通知》要求,校園欺凌指的是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一旦發生欺凌事件,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
走進孩子內心,有針對性地教育疏導
“近年來對全國未成年人犯罪抽樣調查表明,14歲到16歲是比較危險的年齡,而且未成年人犯罪在行為上的共同點表現為逃學曠課、打架斗毆、玩暴力網游等。其中,夜不歸宿、接觸不良少年和曠課逃學,分別占79.9%、77.8%和76%。”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黨組書記操學誠近日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說,逃學曠課、打架斗毆、接觸不良少年、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量變階段,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
操學誠說,一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將其未成年子女交由隔代父母撫養和教育,無法與孩子經常性的溝通交流。盡管這些父母很愛他們的孩子,但未必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往往在這個時候,網絡游戲或者與不良少年的交往,會讓孩子獲得暫時的存在感。
法治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要在求實效上下功夫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在不久前參加了教育部組織召開的校園安全電視電話會議。張淑琴說,從會議的規模可以看出,國家非常重視校園欺凌問題。然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最終還要看能否落實。
“孩子是一張白紙,當我們的社會和家庭給他畫什么色彩的時候,他就會有什么樣的色彩。校園欺凌問題其實是家庭和社會問題的投影。”張淑琴表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教育部在編修品德、語文、歷史課程時加強法治教育內容。但現狀離國家的要求和基層的期盼存在一定的距離。而且,各中小學校目前還沒有法治教材,絕大多數中小學的教師不具備法學背景,難以勝任對孩子的法治教育。
鑒于此,張淑琴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呼吁把法治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她建議,第一,由有關部門盡快出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學校開展法治教育提供指南;第二,結合法治教育大綱,編寫法治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寫,為提高法治教育的生動性,最好制作配套的動漫作品;第三,法治教育進課程、進課堂,把法治教育列入教學內容,確保中小學在校生得到常態化基本法治教育;第四,培訓法治教師,現在的中小學教師難以勝任法治科的教學,為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和執教法治課的能力,加強該學科教師的專題培訓;第五,招考法律專業教師,在中小學教師招考時,設置法律專業教師指標。
引入社工,用專業的力量幫助受傷的孩子
“我們要多做一點。”這句話幾乎成了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未檢處處長楊新娥的一句口頭禪。在未檢崗位一干就是10年,楊新娥笑言:“自己越來越愛管閑事了。”正是楊新娥的“多做一點”,讓去年遭受欺凌的小紅順利轉學,并拿到了賠償款,給這樁欺凌事件的解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15年4月,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學生小紅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幾個同校學生攔住抽耳光。事后,警方對施暴者進行應有的法律處置的同時,委托首都師范大學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研究與服務中心,對受害者小紅進行心理疏導,努力將小紅心靈上遭到的傷害降到最低。
幫助小紅進行心理疏導的社工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副主任李涵。在李涵專業的疏導下,逐漸走出心理陰影的小紅對解決這件事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轉學,希望能夠在新的學習環境中繼續完成學業;二是賠償,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討回明確的說法;三是接受媒體采訪,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同齡人,欺凌和被欺凌者都是受害人,希望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心理專家:應賦予教育部門懲戒手段
“校園欺凌事件的屢屢發生,說明我們的教育有缺陷。”西安市教育心理學會會長尚華表示,當下教育過于注重文化的灌輸,忽略了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這個階段(13-16歲)的孩子好勝、逆反、自控力差。受到挫折后容易用攻擊行為,把敵對情緒發泄到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上。而在出現暴力事件后,學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門又往往不正向面對,及時對所有孩子進行教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也造成教育良機的錯失。
【校園欺凌手抄報】相關文章:
校園欺凌手抄報的內容06-22
拒絕校園欺凌的手抄報06-22
反校園欺凌手抄報07-04
與法同行防止校園欺凌手抄報06-22
小學生校園欺凌教育手抄報07-08
校園欺凌作文02-22
關于欺凌的手抄報06-20
預防校園欺凌制度07-08
預防校園欺凌總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