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勵志故事
從小學,我們就能夠從教科書上閱讀到許多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如鐵柱磨成針、聞雞起舞、懸梁刺股等。閱讀這些故事往往能夠在學習上給予我們正能量以及成功的秘訣,以下是古代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聞雞起舞
東晉名將祖逖,從小喪父,由哥哥撫養長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歲還不愿好好讀書。幾個哥哥對他的前途很擔心。
但后來情況有了改變,祖逖開始愛讀書了。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經常到京城洛陽去找人探究學問。
二十四歲那年,他與好友劉琨一起到司州(洛陽東北)任主簿(主管文書),他倆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白天一起辦事,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鳴聲驚醒,他把劉琨推醒說:“你聽到雞鳴聲了嗎?”
劉琨側耳一聽,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啼聲是惡聲啊!”
祖逖不同意,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早點起床鍛煉,快起床吧!”
兩人一骨碌從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劍來。([唐]房玄齡《晉書·祖逖傳》)
磨杵成針
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有一天,他到野外游玩,見到河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手里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用力磨著。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一邊磨鐵棒,一邊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所感動,向她深深行了個禮,回家發奮讀書去了。([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明]陳仁錫《潛確類書》)
孟母誡子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軻)小的時候,母親送他到學堂讀書。剛開始孟軻還懂得用功,后來就漸漸學會偷懶、貪玩,不肯用功讀書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回家。
母親此時正在家中織布,一看見他逃學回來,就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織了一半的麻布剪斷了。孟軻嚇得發抖,跪在地上。
母親責備說:“求學跟織布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一絲絲不斷積累,才能織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斷了,那就會前功盡棄。求學更是要不斷地用功,最后才會有所成就。而你現在卻偷懶逃學,不肯用功讀書,這樣自我墮落,如何能成就學業?”
孟軻聽了母親這番話,非常慚愧,立刻向母親認錯,從此發憤向學。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古代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歷史勵志故事06-17
古代歷史勵志故事3篇06-17
古代誠信故事07-04
古代經典勵志名言07-09
古代勵志名言01-30
古代商鞅講誠信的故事07-08
古代愛情典故小故事精選07-04
中國古代音樂故事09-23
合作的生物古代寓言故事07-04
古代名人盡孝心的故事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