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人才要經過艱苦磨煉,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并板書:《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范讀課文
五、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復朗讀,體會文意,為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币病北砭渲型nD,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了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煉)之后,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為什么人在犯錯以后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斗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斗爭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慮)
這種思想斗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么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于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為,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于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為,即經過艱苦的磨煉)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后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二、反復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背誦的程度。
三、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于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相關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07-1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譯文07-0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07-0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文06-1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書心得03-2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02-2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讀后感(精選7篇)03-0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9篇04-13
中班音樂教案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