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越人歌賞析
《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是中國最早的翻譯作品,體現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諧共處的狀況,表達了對跨越階級的愛情的抒歌。其古越語發音在漢代劉向《說苑》中有記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越人歌賞析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上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
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能夠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注釋
搴(qiān):拔。搴舟,猶言蕩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所引作“舟”。
被(pi):同“披”,覆蓋。
訾(zǐ):說壞話。
詬(gòu)恥:恥辱。
幾(jī):同“機”。
王子:此處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時期楚國的王子,父親楚共王。
悅:喜歡。
賞析
起首兩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引作“舟”!板褐拗辛鳌奔丛诤又惺幹壑狻_@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蕩舟河中,又有幸能與王子同舟這樣一件事。在這里,詩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敖裣Α、“今日”本來已經是很明確的時間概念,還要重復追問“今夕何夕”、“今日何日”,這表明詩人內心的激動無比,意緒已不復平靜有序而變得紊亂無序,難以控抑。這種句式及其變化以后常為詩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末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進入詩的中間兩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顯地由相對平易轉為比較艱澀了。這是詩人在非常感情化的敘事完畢之后轉入了理性地對自己的心情進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是說我十分慚愧承蒙王子您的錯愛,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緒蕩漾。
最后兩句是詩人在非常情感化的敘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發,此時的詩人已經將激動紊亂的意緒梳平,因此這種情感抒發十分藝術化,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余韻裊裊!吧接心举饽居兄Α笔且粋比興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說君”、“君不知”,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許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而借“枝”與“知”的諧音雙關關系做文章的比興手法,也是《詩經》所慣用的。如《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雖則佩,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即是。這種諧音雙關對后代的詩歌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無影響。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二句,與《九歌湘夫人》中“沅有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見出此楚譯《越人歌》深受楚聲的影響。雖然今人所讀到的《越人歌》是翻譯作品,但仍可這樣說:《越人歌》的藝術成就表明,兩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學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故事
據劉向《說苑·善說》記載:春秋時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鐘鼓齊鳴。搖船者是位越人,趁樂聲剛停,便抱雙槳用越語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聽不懂,叫人翻譯成楚語。就是上面的歌謠。歌中唱出了越人對子皙的那種深沉真摯的愛戀之情,歌詞 聲義雙關,委婉動聽。是中國最早的譯詩,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它對楚辭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選自《先秦詩文精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版)
故事講的是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身著華服佇立河邊。楚大夫莊辛經過,見了他心中歡喜,于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于是莊辛洗了手,給襄成君講述了楚國鄂君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游,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鄂君明白歌意后,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繡花被,愿與之同床共寢。
莊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
【拓展閱讀】
創作背景
背景概述
按《史記·楚世家》,楚靈王十二年( 公元前529 年),子比趁其兄靈王在外,殺了留守的太子,自立為王,其弟子皙當了令尹;但政變僅十余日即失敗。所以子皙泛舟新波(破)不像是在當令尹之時,而應該是在此之前。比照襄成君的情形來看,子皙還可能是在初至封地鄂之時舉行舟游。而榜槍越人則以認識新來的領主并為之效勞為榮。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
地理背景
鄂君子皙是楚人,榜枻越人是越人。楚,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第一大國,越,是先秦時期中國南方一個族系。
政治背景
《左傳》魯昭公十二年記載,西周初年,得周成王賜封子爵的楚先人熊繹,“仍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萊,跋涉山水,以事天子。唯是挑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周成王時,王室式微,中原諸侯紛爭,終于讓楚人等到了另圖發展的機會。向何處發展?向北、向東,那里群雄林立,楚量其力不能與之抗禮,向南,一則可避開周王室的箝制,中原群雄的干預;二則江河滔滔,沃野千里,居住其地的異于中原的人群社會尚未充分發展,邑落林立,內聚力小,這是再理想不過的了。楚人選準了主攻方向,施展外交手腕,擴大政治影響,這就是《史記》所說的“熊渠深得江漢間民和”。其時,荊山之西是庸國,勢不大卻可后院放火、因此,楚從荊山南下掠取揚越和鄂地之先,首行伐庸,以解除后顧之憂;取得揚越和鄂地之后,迅速以其三子分封其處,鞏固獲得的成果!妒酚洝こ兰摇氛f:“當周夷王之時(前887 - 858年),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越,至于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熊渠興兵伐揚粵“至于鄂”,并立其中子紅為鄂王來加以管制!爸劣诙酢保褪钦f攻打到了揚越人控制的鄂地。接著,熊渠立中子紅為鄂王,在這里建立了一個統治者是楚人的地方政權,被統治者主要是世代居住在鄂國的揚越人。揚越(粵),世多謂“百越”之一!秴问洗呵铩な丫[》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余靡之地,縛婁、陽禺、歡兜之國,多無君!睋P越似即居處于揚水、漢水之南的百越。其實,揚越不止是百越之一,而是先秦時期百越之別稱。揚越即百越。
熊渠破鄂是在楚莊王三年(前611),隨即在鄂國的廢墟上封其次子為鄂王。然而揚越人卻沒有被消滅或驅逐出鄂境。這或許與楚人對于被其征服的族眾采取羈縻安撫、和睦相處的政策有關。熊渠未伐庸取楊越之前“甚得江漢間民和”的“民”,當是居住在江漢一帶的揚越人。他們支持了楚人,因此在楚人占楊越之地以后,揚越人可以繼續在鄂東故地休養生息,并保留原有的組織、習俗、自由之身和人格自尊,怡然操著自己的語言——越語,自在地橫楫逐波或從事其它行業。
文化背景
越人生活的南方溫熱潮濕,雨量充沛,有縱橫交錯、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海,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古越人熟諳水性,“善于舟揖”、“利于水戰”。《淮南子·原道訓》說越人“陸事寡而水事眾”,《漢書·嚴助傳》說越人“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
從語言上,越人的語言被中原華夏族稱為“鴃舌鳥語”。漢語為一字一音的孤立語,越語則為一字數音的膠著語。越人不僅與華夏人不能通話,就是與近鄰楚人也很難通話,所謂“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痹谖鳚h時成書的《淮南子·修務訓》中還記載了越人語言的語音特點:“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备哒T注云:“訬,輕利急,亦以多者言。訬,善誃者謂之訬”。這說明越人語言多數是輕利急速,故雖偶然有說話重遲的人而外族人仍稱為訬,這可能同越語發音習慣有關,所以多數人以訬著稱?梢,越語是獨立的一個語音系統。
楚國吞并越國后,通楚、越雙語的人逐漸增多,但楚國上層貴族還是流行中原華夏語音,而越族一般平民,比如橫楫逐波的舟子,有些也還只操自己的語言——越語。反正翻譯人才比比皆是,溝通不成問題。子皙在船上表示聽不懂越語,便能有如探囊取物立馬召來了翻譯,說明其地同時能操兩種語言的人不少。
【越人歌賞析】相關文章:
《長恨歌》賞析12-15
洞仙歌·中秋原文賞析10-09
《洞仙歌·中秋》原文及賞析10-06
洞仙歌·中秋原文及賞析10-06
洞仙歌·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0-09
越努力越幸運演講09-21
洞仙歌·中秋原文及賞析精選6篇10-09
洞仙歌·中秋原文及賞析(精選6篇)10-09
洞仙歌·中秋原文及賞析5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