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城的傳說
“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于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于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準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臺迷途。"小伙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并轉告領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后,心里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干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伙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該怎么辦才好,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板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后,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筑起高高的城墻,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筑的城墻,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墻,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墻縫。
后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里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后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后,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元惠宗淚灑關溝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國號為明。是時,他封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受領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達領兵北伐,一路征戰,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領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環貼睦爾得此消息,心驚膽戰。他先在清寧殿與后妃、太子商議,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見群臣,發表主張。大臣們聽后意見紛紛,吵鬧得端明殿內一片混亂。
宦官伯顏不花放聲大哭說:“世祖忽必烈開創的天下,陛下應當死守,怎么能棄呢?”妥環貼睦爾在殿內徘徊一陣,嘆了口氣說:“時至今日,豈可再當宋朝的徽欽二帝!”他覺得與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北去。
天剛放亮。皇室車馬一行已走在關溝道上。他是很熟悉這條路,只是今日走來,百感交集,不禁連聲長嘆。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舊都和林(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蘭旗境內)稱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歲以為常”。“上都避暑頻來往,飛鳥猶能識衰龍。”關溝是帝王往返必經之路,于是得到重點開拓,大興土木,展寬道路,險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廟于道旁,乞求神靈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寶相永明寺,建有花園,帝王下榻的行宮和壯麗的、過街塔。過街塔遺址,便是今天還能見到的`“云臺”。那時,關溝道上十分熱鬧,有僧人寫詩道:“礫中十里號五里,道上千車聯萬車。”妥環貼睦爾這回在關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觸景生情不禁熱淚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宮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過去,來日未卜,更是痛苦萬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過街塔前,這是妥罐貼睦爾登上帝位十周年時赦建的佛塔,本以為如此功德,禪靈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過了甘多年內憂外患不寧的歲月,眼看就國破基搖了。寺院僧人照例趕緊設置祭壇,燃燭焚香。妥歡貼睦爾,無心久留,佇立一會幾,就滿面愁云的趕忙上路了。日暮時分,車騎登臨八達嶺山口。在北大紅門下,他回身遠望那暮靄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見了朦朧中的大都,泣不成聲,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從此,妥歡貼睦爾與關溝御路永別了。
妥歡貼睦爾北逃,是元朝滅亡的標志。朱無璋稱贊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賜給他一個“順帝”的稱號。
【長城的傳說】相關文章:
除夕的傳說07-14
立春的傳說03-31
火神祝融的傳說07-04
除夕的傳說故事02-25
重陽糕的傳說09-27
除夕的由來傳說09-30
冬至的傳說故事09-30
摩羯座的傳說故事07-11
孔子的傳說故事01-03
經典傳說故事:濟公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