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報告范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課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課報告 篇1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非常渴望多聽其他優秀教師的課,吸取他人的長處和經驗以促進自身。但每次聽課后的評課卻讓我非常犯難。很多時候,我非常認真地聽課且做詳細的筆記,也覺得執教老師教得確實很好,但讓我具體評價這堂課好在哪里,有何特點,我卻不知從何說起。直到研修期間,偶然看到了《教師應如何進行課堂觀察》一文,了解了基于課堂觀察量表聽評課這一理念,學習了相關內容,才讓我茅塞頓開。于是我打算嘗試著用借助觀察量表來進行聽評課。
一、確定觀察點。
傳統的聽評課往往帶有盲目性,聽課者沒有明確的目的,走馬觀花式地觀察記錄課堂上發生的一切,缺乏針對性。因此聽評課的首先要確定觀察點。平時課堂上,我總感覺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得到想象中學生積極的回應,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總是只有那么幾個,而且提出問題后學生的思維不是很活躍。正好借助這次機會,我打算通過觀察別人是如何進行提問,如何給學生評價和反饋,取長補短,來促進自己的教學。因此,課堂觀察點確定為提問有效性。
二、選擇觀察量表
傳統的評課時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點評,缺乏有證據的觀點,空話大話過多。而借助于觀察量表,我們能夠有效地收集到相關數據,為評課提供依據。
通過查閱文獻,我了解到有效的提問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1、提問時的語言要清楚、具體、簡練的,且一次只能提一個問題。
2、問題應符合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
3、等候時間的長短對回答質量的影響很大。等候時間一般有兩個環節:一是教師提問后至學生回答前之間的停頓(等候時間1);二是學生回答后至教師反前之間的停頓(等候時間2)。
4、提問后的反饋。及時且正確的反饋既可以糾正學生錯誤,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更深的思考。批評、訓斥等消極的反應,會挫傷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基于以上理論基礎,經過選擇和修改,最終采用以下觀察量表。
記錄說明:
(1)問題層次只需記錄相應的數字,即如果問題屬于“識記和理解”層次,則記錄為“1”。
(2)觀察到的是“是”,用√表示;若觀察到的是“否”,則用×表示。
三、課堂記錄和數據分析
觀課并記錄后,為了變為對數據進行分心,我把數據導入到Excel里并進行統計,得到以下表格。
四、結果分析和教學建議
本課內容屬于湘教版魯教版六年級下冊《地理》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中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認識大洲后,將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應用、遷移到了解一個國家,難度不大。整節課教師提問頻次適中,40分鐘內提問26個問題。本節課分為4個環節,第一環節自主學習,為教學內容做好鋪墊。就“島國有何優勢”提出2個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后全班齊答;第二環節合作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第三環節是“日本的自然環境的特點”的探究活動,主要以點名和全班齊答的方式回答;第四環節同樣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以及對生活生產的影響”的探究活動。
整節課中時間的安排前松后緊,第二環節的小組展示和教師總結點撥的時間過長,因此第三環節的討論和教師點撥比較倉促。下面就量表中的每一個觀察點對這節課進行具體分析。
(1)提問認知層次搭配合理,問題指向明確,語言表達清晰。由于區域地理學習的方法在前面已經學習了,本節課只是應用、遷移到具體學習一個國家,對學生而言難度不大,整節課低層次問題與高層次的問題比例分配為5:5,是正常比例。
(2)提問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圖提問的比率達50%,且基本上較高層次的提問都提供了地圖或材料,另外50%沒有提供地圖是因為問題較簡單,不需要地圖學生也能回答。
(3)等候時間 1 充分,等候時間 2 幾乎沒有。除去全班回答外,教師在進行討論的環節給予學生足夠的等候時間;但是在學生回答完后,基本沒有等候時間。在學生答錯或不完整的情況下,教師更傾向于換一個學生回答或教師自己回答。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充分展開,也不利于學生更深層的討論。
(4)提問應該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答題方式以點名和全班齊答為主,整節課只有三個問題是學生舉手回答。而且教師點名的學生集中在座位的前兩排,后面幾排學生基本上沒有學生單獨回答。這樣的答題方式不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和不同層次的學生,齊答過多會增長部分學生的惰性,點名回答也會挫傷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5)教師反饋有待改進。65%的回答教師沒有給于反饋,直接給出下一個問題;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教師更傾向于轉向下一位同學,或轉向全班同學。僅有12%的問題,教師給予“很好”,“不錯”等簡單的鼓勵。學生的錯誤或不完整的回答,如果教師善于追問或加以點撥,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誤區,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會增強課堂的生成性。而教師無反饋或缺少追問,將挫傷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五、觀評課反思
通過觀察陳老師執教的《日本》這一節課,我發現了自己平時在提問時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平常上課,我基本上也是以點名或全班齊答的方式,候答時間很短,基本不給學生考慮的時間等等,也許正是這些原因才導致課堂上學生思維比較呆滯,課堂基本上都是按照我的思路進行,缺乏生成性的知識。觀察量表的使用也讓我再聽課和評課上
有了著力點,更有助于我通過觀課借鑒和反思,走上專業發展之路。
觀課報告 篇2
本周共聽了兩次課,周二秦艷老師的《威尼斯的小艇》,周四郭長杰老師的《橋》。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參與觀課學習,真的是受益匪淺!
兩位老師的整個教學環節流暢,教師引導到位,學生活動活躍,認知過程充實,目標達成度高。經過我們小組的分工觀課,我主要從教室提問的觀測維度進行了分析比較,提出我淺顯的認識。
課堂提問是促進師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是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學習的策略之一。對課堂提問進行觀察,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偏離了學習目標,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
兩節課節課兩位老師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秦老師在《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利用優美的圖片激起學生的興趣,興趣導入的方式非常有趣。郭老師則是利用回顧的方式做引導,從之前學過的文章中有什么橋來和本次要講的課文《橋》相比較有什么不同,來引出課題。兩者根據實際進行課程導入,激趣方式各有千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把秦老師和郭老師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進行了分類分析:本節課秦老師共提出21個問題,有價值的問題13個,其中屬于思考性的問題是3個,屬于啟發、思考、想象性的問題是7個,這兩項占了所有問題的80%。讓學生進行描述性的2個。
【觀課報告】相關文章:
語文觀課報告08-05
體育觀課報告08-18
生物觀課報告09-10
化學觀課報告09-24
小學研修觀課報告02-07
數學研修觀課報告09-02
初中研修觀課報告09-28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09-25
數學研修觀課的報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