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引起恐龍滅絕的假說原因
導關于恐龍滅絕有很多說法,至今還未有一種準確的原因。下面為大家舉例最權威的原因,歡迎閱讀!
引起恐龍滅絕的原因
氣候變遷說
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物種斗爭說
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于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大陸漂移說
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于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地磁變化說
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植物中毒說
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于被毒死了。食肉動物將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說
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隕石撞擊說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叫做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有什么關系?答案就隱藏在這層白白的巖石里。
這層巖石被地質學家稱為K-T邊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堊紀-第三紀界限的標記線。下層巖石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但在K-T邊界以上,恐龍消失了。
K-T邊界巖石中含有銥,銥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億分之一。然而這個巖層中的銥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還能在哪里找到這么多的銥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銥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們還在這層白色巖石中找到了沖擊石英的證據,只有小行星才會留下這樣的標記。高含量的銥和沖擊石英,出現在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第三紀界限巖層里。這種全球性的痕跡,只可能來自最猛烈的撞擊。撞擊的地點就在墨西哥的猶卡坦半島。
6千5百萬年前的這次撞擊非常猛烈,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沒法和它比。那時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寬度大約是6英里。它以超過40倍音速的速度沖向地球表面。它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當它撞上地球時,前端已經碰到了地表,尾部卻還在3萬5千英尺的高空,相當于噴氣式客機的飛行高度。撞擊地球的是高山一樣大小的一塊巨巖。
關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并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巖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2.白堊紀末期的巖層大部分是熔巖冷卻形成的'火成巖,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巖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巖層中嗎?
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的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么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要人們的進一步探究,但發掘出來了一個恐龍化石,據國外媒體報道,“恐龍時代”在地球上的終結算是歷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種“變革”,有科學家稱,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但始終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推測。科學家發現了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龍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據悉,該棕色“恐龍犄角化石”約有45厘米長,為食草恐龍家族所“擁有”,這一家族的恐龍種類還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龍。科學家是在美國蒙大拿東南部名為“地獄小溪地層”的一片荒地上發現該犄角化石的,這里曾經還發現過許多其它的恐龍化石,所以該地也被看成是地質學場所。該恐龍犄角化石最讓科學家感到特別的是,它被發現時位于巖石層下的13厘米處,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著恐龍當時死亡的地點,這可充分說明長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龍生活在白堊紀第三紀時期或者說是“K-T”大滅絕的邊緣。這也充分說明棕色犄角恐龍為最后一批恐龍,直到它所有的同類都消失,它才走到滅絕,但科學家認為,造成恐龍突然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它們慢慢走向滅絕的,而是由于突發而來的行星大碰撞。
科學家推測,在6.5千萬年前,即白堊紀時代的末期,曾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顆彗星與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點處發生過猛烈的碰撞,這也許是造成恐龍大面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懷疑論者卻反復指出,這顆在“大沖擊”前出現的3百萬年恐龍化石的缺乏,足以作為大氣現象發生“襲擊”時,恐龍早已滅絕的證據。據了解,在“K-T”大滅絕邊緣以下時期的巖石層中,十英尺以內的巖石層十分缺乏這種恐龍化石,有人也將此處地域稱為“三米空白”。該“三米空白”理論也引發了一場關于“恐龍最后究竟發生了什么”的問題爭論,有一些人還認為恐龍并沒有滅絕,只是最后進化成了“鳥的祖先”,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也許是最后慢慢走向滅絕的。
無論如何,這塊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這個發現也使科學家們開始重視起關于“毀滅性小行星導致恐龍滅絕”的理論,同時,來自耶魯大學的泰勒-萊森(Tyler Lyson)博士還表示,這次恐龍犄角化石的發現,充分說明了在大氣現象襲擊地球之前,恐龍并沒有慢慢的走向滅絕。從這塊化石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足以說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龍在小行星與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時也說明,在“三米空白”處并沒有非鳥類恐龍化石的存在,這就與曾經關于非鳥類恐龍在“K-T”大滅絕邊緣時期前就滅絕的理論相矛盾。(尚力)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干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因此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兩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或影響,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恐龍有可能因此滅絕。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后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并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左右,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于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還很難下定論。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于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么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里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引起恐龍滅絕的假說原因
1、死于饑餓
由于無限制的繁衍,貪吃的蝴蝶幼蟲掠奪著恐龍們的食物——美國古生物學家,新澤西州的恐龍化石博物館研究員布萊恩思維杰克相信道——最終恐龍們大規模滅絕源于一個常見的原因:饑餓。
思維杰克認為,6600至6500萬年前的地球像是一個巨大的茂盛花園。當時還沒有鳥類,因而蝴蝶們無拘無束地繁衍生息著。而成年后會蛻變成蝴蝶的毛毛蟲們吃掉了大量的植物——草食性恐龍的基本食物。無以計數的鱗翅目動物大軍吞噬掉了大片的綠色植物。
越來越少的草食性恐龍使得肉食性恐龍們也越來越饑餓。就這樣,他們相繼全部滅絕了。
思維杰克有關蝴蝶的原理,豐富了一系列解釋恐龍為何滅絕的假說。在這之前,人們認為,恐龍是被某種比它們體積還要龐大的東西所毀滅的。例如,小行星撞擊地球,大量的火山噴發或宇宙射線。或者我們的祖先——某種已經出現的哺乳類動物,它們會吃掉恐龍蛋,而恐龍們自身難以察覺到這種較小的巨人。
2、恐龍蛋被侵食
古生物學家喬治維蘭德在20世紀初曾認為,恐龍們自相蠶食從而導致了其最終的滅絕。根據他的觀點,兇惡的霸王龍的祖先們,大概,邁向巨人癥的第一步就是開始食用蜥蜴類恐龍的蛋。即使是最操心的恐龍媽媽也無法防止掠食者們的偷襲。
3、外殼變形
無脊椎動物化石專家埃爾賓和同事們也認為,恐龍蛋加速了恐龍的滅絕,但是與上述理由不同。在1979年的一份報紙上研究員發表了一篇報告稱,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所發掘的恐龍蛋殼化石碎片的成分分析,顯示出了兩種偏差:一些恐龍蛋多層且殼厚,而另一些蛋殼卻很薄。而這兩種情況對于幼崽都是致命的:多層蛋殼會使小恐龍窒息,而過薄的蛋殼由于太過容易打碎,則會造成胚胎脫水,或是成為掠食者們的食物。
4、多動癥腺
古生物學家弗朗茨馮費爾斯在20世紀初曾假設,恐龍之所以長到不可思議的巨型體積,多虧了其腦垂體的不正常運作。最終,腦垂體使得恐龍們變成了怪誕的、無比巨大的病態生物。
5、自我毀滅進化論
還有理論認為,一些生命物種《會走上恐龍滅絕之路》,換句話說,在生物進化中為了存活下來物種會逐漸變得非常溫和,遲鈍或是體型小。一段時間古生物學家們認為,這種事情也發生在了恐龍身上。
6、雄性過多
最近十年,生育專家謝樂曼茲利別勒屢次斷言道,恐龍之所以滅絕,是因為它們找不到雌性的伴侶。他認為,情況類似于現代短吻鱷。外界溫度可以決定尚在蛋中發育的小恐龍的性別。這樣,氣候變化、火山爆發、小行星隕落都會使得大部分蛋孵化出雄性恐龍。
然而,我們至今都不知道,溫度對于恐龍的性別發育是否有影響。
7、白內障
1982年眼科專家科洛夫德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它們視力太差了。由于長期的熱效應,白內障病迅速蔓延。恐龍利用頭上獨特的角來保護自己免受中生代時期炙熱太陽的`傷害。然而,這并沒有挽救恐龍的眼睛,最終,在迎來老年期之前它們就喪失了視力。
8、類星體放射
1971年物理學家華萊士達蓋勒和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提出,一個離太陽系非常近的類星體爆炸,在白堊紀元的末期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
類星體大爆炸導致地球大氣層的上層受到諸如X射線等放射射線的影響,從而引發氣候變化,地球上的氣溫迅速下降。然而類似事件的證據至今還沒有找到。
9、外星人
美國東猶他州學院的史前歷史博物館舉行了一次博覽會,向人們展示,外星人是不可能毀滅恐龍的,盡管理由是,沒有找到任何外星人化石,或是他們活動的跡象。至少,證據的缺乏不會讓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停止編造類似的科幻劇。
10、自身排泄的甲烷氣
還有一個不科學的假說,恐龍導致自身的滅亡是由于自己的屁。去年古生物學家戴偉特威爾金斯諾和他的同事們試著計算,這樣的龐然大物大概能產生多少氣體。
研究者認為,恐龍可能排泄出大量的甲烷氣體,從而影響到全球的氣候。然而最終,各式各樣的恐龍居住在地球上數百萬年,卻一直沒有顯示出任何由于屁氣而中毒的跡象。戴偉特對于現實的調查不予理睬,他的研究小組在主題網站上吸取證據,并花費大量時間去證明這個理論的正確性。
恐龍滅絕的最新觀點
最近國際上各路恐龍研究專家又起紛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凱勒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一個研究說明,在小行星撞擊地球30萬年后恐龍才滅絕的,因此,恐龍的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無直接關系。對此,輿論一片大嘩。
最新古生物研究證據顯示,小小的熱帶蜜蜂在65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大浩劫中幸免于難,這項新發現對隕石撞擊說提出“質疑”。 來自美國新奧爾良州立大學研究員杰奎琳·科齊謝克在美國地理協會2004年會上公布這個新觀點。
【引起恐龍滅絕的假說原因】相關文章: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6-02
恐龍的滅絕評課稿03-18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優選)10-14
《恐龍的滅絕》課后反思通用12-15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15篇08-17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15篇08-18
語文《恐龍滅絕》評課稿11-17
恐龍的滅絕評課稿6篇06-20
【優選】恐龍的滅絕評課稿4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