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什么
很多人對中醫學很好奇,其中對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這一問題有好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什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內經思想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 。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內經價值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范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黃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
《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 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 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拓展:中醫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于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并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并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圣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后,《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么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藥。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里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里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么流動,然后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于《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后,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后代。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后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后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 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如今,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
價值貢獻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藥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并為戰國以后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傷寒論》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藥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癥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具體他說,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后世醫家奉為經典。
《傷寒論》全書共10卷,22篇。內容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并治,主要論述了傷寒六經病的脈證治法,是《傷寒論》的主體組成部分;尚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分別論述了傷寒、雜病的脈證預后以及傷寒的病因、病機、傳變等;還有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病的證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范圍和禁忌證。后世多數學者認為,“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及“痙濕暍、“汗、吐、下可與不可”等條文非仲景筆,系王叔和編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刪而不錄。
主要貢獻
該書是一部論治外感熱病的專著,作者全面總結了東漢以前診治外感熱病的經驗,運用《素問·熱論》的理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外感病的發生、發展、預后、治療等進行了精辟的闡發,將外感疾病具有規律性的各種表現,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證,每經結合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進行辨證論治,既有“同病異治”,亦有“異病同治”,確立了嚴謹的治療規范,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理法方藥齊備的臨床醫學巨作,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間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藥少而精,故被歷代醫家尊為“經典”,對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于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準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廣泛應用;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可見。《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匱要略》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后,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為辨傷寒,中卷則論雜病,下卷記在藥方.后北宋校正醫書局林藝等人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訂為3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癥六十余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范。
影響深遠
《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百家之多,為歷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的醫學家所遵循,成為他們發展、發揮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基礎、依據和教育后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并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揮了巨在的影響,而且日本學者研究、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后傳到中國而現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學家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10余種之多。關于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并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流傳中國者有近20種,由此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代醫學昌盛,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醫學家在臨床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之應用,并取得很好效果,運用該書中成方制造的成藥,也為日本醫界所依賴。
《金匱要略》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雜病學專著,它奠定了雜病的理論基礎和臨床規范,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對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所以它屬于祖國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之一,被歷代推崇為方書之祖和治療雜病的典范,林億謂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干,前后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瘟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于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欽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升華之作。
【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什么】相關文章:
最早的奧運會項目是什么08-07
歷史上最早的皇帝12-11
世界最早的印刷數學書介紹09-11
最早生日祝福語09-25
讀教育專著心得匯報06-15
教育專著的讀書筆記07-23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02-09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05-15
教育專著心得體會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