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馬克思主義讀書筆記
馬克思主義讀書筆記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寫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馬克思為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即《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又陳《資本論》的初稿)而撰寫的一篇導言。《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遺稿中被發現。1903年考茨基把這一手稿用德文發表在《新時代》雜志上。
一、寫作背景
1857年爆發了席卷歐美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當時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瘋似的通宵總結我們的經濟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導言》的寫作目的:一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原因和實質;二是為了批判當時國民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還有巴師夏、凱里等庸俗經濟學。他們一方面把物質生產看作是與社會性質無關的一種永恒的自然關系下的生產;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產與分配等關系,把分配說成是隨心所欲的事情。馬克思在《導言》中,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錯誤觀點,認為物質生產總是在一定社會性質(生產關系)下的生產,生產、消費、分配、交換是物質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是這四個環節的起點,并以生產為出發點論述了生產與消費、分配與交換的一般關系。《導言》對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還作了專題論述。
二、內容提要
這是一篇沒有寫完的導言,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1、生產;2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3、政治經濟學方法;4、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同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關系。法的關系。家庭的`關系。這里節選前三部分:
(一)生產
這一節的中心是批判了國民經濟學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是一種永恒的自然關系的錯誤觀點,論述了物質生產社會性質,主要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對象和本題。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什么?
1、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是一定社會性質的物質生產
政治經濟學研究物質生產,就必須研究物質生產的社會性質(生產關系),研究生產交換中的個人,就不能脫離社會性質來談個人。而斯密、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雖然也把物質生產作為研究出發點,但是,他們不顧生產的社會性質,而把生產理解為單個的孤立的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的生產。這種“鼓勵的個人”是一種虛構,其旨趣無非是企圖把資本主義的生產說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產。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特殊生產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脫離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生產關系而空談“生產一般”,其目的是要證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諧永存。但是,“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它不研究一個個特殊生產部門。政治經濟學要研究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總體中活動著的物質生產,從而揭示社會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
3、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本題是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即現代資產階段的生產
現代資產階級生產——這種生產事實上市我們研究的本題。生產的一般規定是存在的。政治經濟學如果停留在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人和一個現實的歷史生產階段。政治經濟學可以作為合理抽象的生產一般,但這不是主要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本題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
(二)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
這一節考察了社會生產的內部結構,分析了社會生產各個方方面的相互關系,研究了生產的現實運動及規律。
引論。社會生產是一個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組成的有機統一體,生產制造出適合需要的對象(產品);分配依照社會規律決定個人分配這些產品的比例;交換依照個人需要的對象和奴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的需要。因而,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重點,非配合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社會生產就是這樣在總體性中活動著的循環往復的過程。而資產階級經濟學“正規的三段論法”:生產是一般,分配和交換是特殊,消費是個別,全體由此結合一起。馬克思指出了這種分法的膚淺性,并具體分析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1、生產與消費
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的。把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割裂和等同都是錯誤的。首先,生產和消費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產直接也是消費:一方面表現為勞動力的消費;另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的消費。消費也直接地表現為生產:一方面在消費生活的消費品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恢復體力,即通過消費生產出勞動;另一方面,在消費生產資料的同時生產出行產品。其次生產和消費相互依存、互為中介、互為手段。生產中介著消費,它創造出消費的材料,沒有生產,消費為就沒有對象。消費也是生產的中介,消費為生產提供目的、需要和內在對象;消費為產品創造主體,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最后,生產和消費相互生產,互相創造對方。兩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實現才創造對方;每一方把自己當作方創造出來。消費生產著 、創造生產,生產生產出消費。
盡管如此,把生產和消費等同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如平庸的經濟學家薩伊等。馬克思認為生產和消費是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消費只是表現為生產的要素
2、生產和分配
馬克思批判“三位一體”分配理論,闡明了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的原理。
“三位一體”說的實際觀點是,土地帶來地租,勞動帶來工資,資本帶來利息和利潤。換言之,資本就是利息和利潤的源泉,資本決定了一切分配形式/
首先,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不是利息和利潤的源泉的觀點。
馬克思批判了分配優于 生產的理論,闡述了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分配包括生產要素的分配和生產產品的分配。鏟平的分配顯然只是分配的結果。在這里,要具體分析的顎是生產要素(生產條件),如生產工具的分配,社會成員和生查資料在生產過程的起始階段首先按照一定的生產關系進行分配,即什么素質的社會成員安置在什么樣的生產部門干什么,什么樣的生產資料為社會成員的哪些人所占有等等。以這種生產條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產要素的結合形式。所以說,它決定生產的結構。人們只有在這種生產結構中才能生產出可分配的產品。可見生產要素的分配不是先于生產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產過程中,屬于生產本身內部的問題。這種生產要素的分配在本身分配不斷地改變,也不斷改變著產品的分配。
【馬克思主義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讀書筆記07-02
淺談馬克思主義哲學06-28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題報告06-27
淺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06-28
馬克思主義哲學命題規律07-03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后題答案09-20
馬克思主義哲學革新運用論文06-28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03-23
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言(精選120)09-27
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框架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