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故事
端午節由來的故事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名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民間又俗稱“五月節”。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民俗中傳說較多,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十種: 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懔《荊州歲時記》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后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于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杰專門劫富濟貧,后因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在上述這些傳說中,端午紀念屈原一說因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詩作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后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為人們所認同并相沿迄今。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相關文章:
端午節由來的故事06-22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及故事04-16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7-01
端午節的由來01-27
端午節由來06-27
端午節的由來06-27
除夕的由來傳說故事12-13
端午節的由來教案05-06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02-10
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