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歷史手抄報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幫助我們獲得信息,培養綜合能力。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歷史手抄報,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的來源——東漢有一個女子,在史學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為她行國葬之禮。這個女子,就是我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班昭。
歷史的來源——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于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播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后,由于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歷史的來源——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小學生必備歷史典故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蕓蕓眾生之疾。
抱柱之信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守尾生抱柱之信,拼減沈郎腰帶之圍,真情至語。惠淇源《婉約詞》六
虎生三子 必有一
出處 《癸辛雜識》(續集下):“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著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后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后才把彪帶過去。
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龍伯高,就算學習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鵠不成尚類鶩(就好像你雕刻一個天鵝,沒雕刻成功,最后也還能雕刻出一個類似鴨子的模樣出來)。而寧愿她們不要學習杜季良,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小學生必讀歷史典故
1、一意孤行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他能手下留情,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便紛紛請他吃飯,但趙禹從不答應。不僅如此,他還硬是把官員帶來的重禮退還。 有人問趙禹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2、一鳴驚人
戰國時齊威王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齊國上下無人敢勸。有個口才很好的淳于髡出了個謎語讓齊王猜,說齊國有只大鳥整整三年既不振翅飛翔,也不鳴叫,很奇怪。齊威王一聽就知道他在諷刺自己,于是說:“這鳥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天而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等著瞧吧!” 后來齊威王果然振作,齊國也逐漸強大。
3、鐵杵磨針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逃學去街上閑逛。有一次看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老婆婆告訴李白她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不相信,認為不可能。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聽了這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他發奮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4、解鈴還須系鈴人
古時候有個泰欽小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有一個方丈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系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說:“大家為什么不回答:‘系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成語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5、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呂不韋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他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團,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的見解和心得,呂不韋匯集起來,成了一部巨著,名叫《呂氏春秋》。當時呂氏懸賞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一字千金”這個成語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6、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哭得很傷心,便問他原因。 那人說:“因為我犯過三個錯誤,年輕時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我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親近我,現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我想彌補這一切,可是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我太難受了。”
7、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里呢?原來,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都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然后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8、四面楚歌
古時候,劉邦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當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于是,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9、小心翼翼
宋朝時, 有個官員賈黃中為官廉潔奉公,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后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不好了。”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表彰他的品德。
10、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是他的人,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十分奇怪。于是趙高用手指著眾大臣,問大臣們是鹿是馬,結果堅持是馬的忠臣都被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小學生歷史手抄報】相關文章:
簡單的歷史手抄報06-10
歷史科學手抄報06-09
歷史名城手抄報06-09
初中的歷史手抄報06-09
歷史遺產手抄報07-03
關于歷史的手抄報初中07-02
古代關于歷史的手抄報07-02
關于銘記歷史的手抄報07-02
關于隋唐歷史的手抄報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