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來歷
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寒食節來歷】相關文章:
寒食節的來歷分享07-03
寒食節的傳說與來歷07-03
有關寒食節的來歷07-03
寒食節的來歷短文07-03
寒食節的來歷與風俗07-03
寒食節的來歷簡介07-03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05-27
寒食節的來歷及故事09-25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02-23
寒食節的來歷解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