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明月幾時有》(蘇軾)教學設計
《明月幾時有》(蘇軾)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 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 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層次: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一、教學導入
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
二、誦讀品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后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后。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賞析并誦讀上闕中的前幾句。(補充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②重點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以“不關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句的對話練習,來充分理解懷子由的離愁別緒。
③“兼”字告訴我們作者舉杯對月,還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沒有介紹,下面老師也給大家讀一次《水調歌頭》,你從詞中去發現。(配樂朗誦)
④賞析上闕,抓住“不知” “歸去”讀懂詞人借月懷的內心祈愿,從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后的愁苦與幽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這樣的幽憤與傷感中?從哪些詞句中可讀出來?(古難全;但愿)
重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
(理解:人生的聚散離合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并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傷悲,在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樂觀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體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給大家。
比較詩句: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唯愿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里。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問:比較中發現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來《水調歌頭》的問月、舞月、愿月是從“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詩中繼承而來,借月亮來抒懷的詞作中它確是屬于頂峰之作了。)
2、同學們,這讓我想起評論家周嘯天的一句話:“向上看一首詩的繼承,可知推陳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詩的影響,則可見其衣被百代之力。”詞中的更妙處且不論說,就來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動詞,該讀披,披及的意思,換一個成語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過它為什么會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嗎?
(從苦悶的悲觀中走出來,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境界,一位從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懷坦蕩的達觀的文人留給后人的溫暖與美好,慰藉著千年來普天下不得意與離恨的人,超脫的靈魂裝著美好的東西就會永世活著。)
3、評述中接著還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個或幾個方面給后世之人以啟發。”
這就是說好的作品能讓我們更好更多地讀出自己所思所悟的東西。
(借余光中的詩句脫化一下,來對名句說出你的味道與理解……)
師:點撥長久與嬋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
挑起回音裊裊…… 我明白
————————————
————————————
4、詞讀到現在,你肯定相信一種評價了——清代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千古絕唱的中秋月詞作,用你共鳴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來讀讀這首東坡詞——《水調歌頭》,能背誦就更好了。(配樂朗誦)
五、結束語: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遇,讓我們都能從心底生發出一個真誠的聲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
水調歌頭
蘇軾
月
懷子由 離愁別恨
嘆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諦 超然高格
《明月幾時有》(蘇軾)教學設計2
1、課型:問題討論教學法。
2、學習目標: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像豐富。
3、重點:每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
4、難點:理解富有表現力氣語言,有些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
5、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曠達的胸懷與樂觀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背誦《十五夜望月》后指出,這連同《我的思念是圓的》都是詩第一首是七言絕句,第二首是現代詩。問:詩的內容和題目有關聯?有。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水調歌頭》。這不是題目而是詞牌名,它和詞的內容無關,只是決定了詞的形式,如,每首要寫多少字,多少段,每句要寫多少字,押什么韻等等。為了與其它同一詞牌的詞相區別,可以用詞的首句“明月幾時有”當成這首詞的題目。
二、作者簡介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百花園里,宋詞是一束芬芳絢麗的奇葩。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采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說到宋詞,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北宋的大詞人蘇軾。
蘇軾有獨立的人格,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總是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注定了他仕途的艱險,一生的.坎坷。蘇軾為官四十年,在朝廷任職卻總計不到十年,最后不幸死于回京的途中。就在他去世的前不久,曾寫下這樣的一首詩:“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道盡了一生的辛酸。如此坎坎坷坷的經歷,使詞人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苦悶,激發了詞人的才情,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多樣性:既豪邁與曠達又婉約。本首詞是一首中秋詞,帶有婉約的風格,歷來被公認是中秋詞中的絕唱。
三、 聽朗讀錄音,讀全詞,正音正字,朗讀。
不勝 綺 嬋娟
四、 學生看書下注釋,討論全詞大意。
五、 學生就全詞大意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1、 詞前小序,這里介紹了寫作的時間、狀態及緣由。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兄弟二人己七年不曾相見,“兼”字暗示出思念子由并不是寫作的主要原因。
2、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能比得上人間。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六、 挖掘全詞內在的思想感情。
1、提問:你從本詞中能否看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請用原句回答并結合作者的一生經歷解釋一下是什么樣的矛盾?最后這矛盾心情化解了嗎?請用原句回答并解釋一下是怎么化解的?這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和精神?
學生可討論后回答。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學生畫出)寫作者想超脫塵世,又怕“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學生畫出)詞人很快領悟到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這些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
2、師生總結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3、師生總結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4、師生總結中心思想: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于人世間,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 觀的情致。
七、 學生畫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表達對離人美好祝福的句子。朗讀全詞。
八、 聽古人誦讀、聽流行歌,王菲的“明月幾時有”。
九、 布置作業:
1、 背誦。
2、 背書下注釋。
十、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蘇軾 (北宋詞人)
問題:
1、你從本詞中能否看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請用原句回答并結合作者的一生經歷解釋一下是什么樣的矛盾?
2、最后這矛盾心情化解了嗎?用原句回答并解釋一下是怎么化解的?
3、這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和精神?
生字:不勝寒 綺戶 嬋娟
【《明月幾時有》蘇軾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05-11
“幾分之幾”教學設計07-21
9加幾教學設計01-11
《9加幾》教學設計02-16
9加幾的教學設計03-05
明月幾時有中秋節黑板報07-02
9加幾教學設計15篇01-11
9加幾教學設計(15篇)01-11
9加幾教學設計18篇02-28
9加幾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