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冬至的含義
冬至將至,許多人對于冬至的了解甚少。本章小編帶來了解一下過冬至的含義,希望大家喜歡。
過冬至的含義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有很多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冬至前后氣溫會有比較大的降幅。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節),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節),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同時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節有自已的飲食,北方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全家圍桌而食,稱“蒸冬”,南方則吃豆腐,當地諺語:“若要富,冬至吃塊熱豆腐”。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關于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過冬至的含義】相關文章:
冬至簡介:冬至的含義07-05
冬至節氣的含義03-30
冬至節氣意思含義07-01
冬至是什么含義07-03
冬至含義有哪些03-07
關于立冬與冬至的區別含義10-27
冬至含義有哪些(實用)07-05
關于冬至吃湯圓的含義01-22
冬至節吃湯圓的含義和意義10-27
二十四節氣冬至的含義詳解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