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過好冬至整年少生病
過好冬至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健康養生很重要的一個時候。那么在這樣的時節誒,有著怎樣的健康養生常識呢?
在這一天里的不少古老習俗,蘊含著古人獨特的養生智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都有什么習俗及養生常識。
冬至習俗:全民放假停止勞作
健康啟示:適當休息讓身體恢復免疫
別看今天的冬至不過是不起眼的節氣,但是在古代,冬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清明、端午等節日,被稱作“亞歲”,意思是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到了漢代,冬至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在這一天,全國都要放假休息,無論是軍隊、農民還是商旅,都要休整。
冬至為什么要放假?原來,冬至是一年當中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一般認為,冬至為一陽生。陽氣潛藏在腎中,仿佛一點微弱的火苗,只有精心呵護才能逐漸生發。正因如此,很多老年人會在冬至前后出現腎陽虛的傾向,表現為夜尿多、小便頻、畏寒肢冷、精神倦怠,風濕骨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在這個時候集中發作。
正因如此,人們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折騰”,從事過于繁重的勞動,更不要有情緒上的大的波動。古人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放假,主要就是為了讓人們休養生息,在一年的辛苦勞作中“緩口氣”,讓身體正氣得到提升,免疫功能得到恢復。作為當代人,應該在這個階段停止熬夜,暫時停下手中繁忙的工作,自己給自己的身體“放個假”。
冬至習俗:無論南北都吃面食
健康啟示:溫養脾胃幫身體抵御風寒
在冬至的傳統習俗中,吃面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無論是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老百姓要么吃餛飩,要么吃餃子,要么吃湯圓,總之離不開面食。不少面食中的餡,大體上以羊肉為主。這樣的習俗源于漢代,最初是為了紀念漢代醫圣張仲景。
古代名醫張仲景素來體會民間疾苦。有一次,他辭官回鄉,正值冬季,發現當地百姓一個個面黃肌瘦,而且大多身患凍瘡,有些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見此情形,張仲景支起大鍋,在里面放入羊肉和能夠驅寒的藥物一起煮,隨后將羊肉和藥物撈出來用面包好,蒸熟,分給老百姓吃。這樣一來,有了驅寒食物和藥物的幫助,百姓們的凍瘡好了很多。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吃羊肉、面食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盡管當代人的生活條件比從前好很多,但是冬季御寒依然不可忽視。尤其是年紀大的老年人,更要防止因為低溫而導致的各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病、消化系統疾病和泌尿系統疾病。另外,由于面食容易消化,所以在冬至前后脾胃虛弱的時候吃一點,可以減輕胃腸道的消化負擔,起到溫養脾胃的作用。對于乏力、怕冷、沒有精神、腰膝酸軟的老人來說,吃羊肉大蔥餡的餃子,最為合適。
冬至習俗:穿衣打扮改善心情
健康啟示:調節心理別讓情緒影響健康
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不同的飲食風俗,而不同的節氣吃不同的食物對人們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那么在這個小寒節氣,我們又有什么飲食可以幫助人們呢?不同地方的小寒習俗都吃些什么呢?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各種蔬菜果實都有,但是即使如此,吃對了才是最重要的。
北方小寒喝臘八粥
小寒節氣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臘八在小寒節氣前后,在這個時候,北方人喜歡喝一碗原料豐富的臘八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上述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關于粥相信大家都知道,就連我國古人也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粥能“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張耒的《粥記》中也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由此可見,粥的養生功效。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其實不僅僅是南京人,每個地方的人都會相處一些有趣的鍛煉方式,來讓這個冬天過的更好。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廣東人很講究食療。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那么對于這些食物,我們又該怎么吃呢?有什么好的做法嗎?
1.山藥羊肉湯(有補脾益腎,溫中暖下的功效)
材料:羊肉500克,淮山50克,蔥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黃酒20克,精鹽3克,味精適量。
冬至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到了宋代更是無出其右。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到了冬至這一天,無論是誰,都要穿上新衣服,將自己好好打扮一番。哪怕是傾家蕩產,或者出門管別人借,也要有一身體面的衣服。在打扮好之后,人們可以出門祭祖,也有三五成群享受美食的。總之,在這一天,無論人生境遇怎樣,也無論有錢還是沒錢,都要堂堂正正地“擺闊”一次。
除此之外,古人在冬至這一天主張不做殺伐之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小心,避免出現意外。這是因為,到了冬至時分,陰陽交割,一年的農事結束,大自然肅殺之氣正濃,一切都處于由死轉生的微妙節點之上,所以要小心謹慎地度過。
這樣的習俗體現了古代先民對情緒調攝的智慧。原來,喜事屬陽,殺伐之事屬陰。上述習俗為的是在心理上趨陽避陰。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有助于調節人體免疫,所以對預防疾病特別有好處。人們在冬至前后一定要給自己找樂。因為面對萬物肅殺的寒冬,我們往往情緒低落,產生抑郁、悲觀、失望的心理。這對于防治疾病十分不利。
冬至養生宜身心進補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運動:動中求靜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我們體內的陽氣如何升發呢?“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飲食:補充津液
另外還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郁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卜、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冬至,也是冬令進補的重要時間節點。孔伯華醫館掌門人孔令謙介紹,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
結語:在這樣的一個時節,就是養生的好時節,人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時節進補,通過一些養生常識來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冬天進補好了,來年也會更健康,就像人們說的一整年都少生病。
【如何過好冬至整年少生病】相關文章:
如何過好2021年的端午節02-28
冬至應該如何養生04-13
冬至起居如何養生?01-27
實習生病假工資如何發放?07-03
冬至如何進補07-02
冬至前后如何養生的方法01-27
女性冬至如何養生01-27
借款合同整借整還07-15
過好你的美容年假07-10
來冬至時節如何保健養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