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行》《楓橋夜泊》故事教案
一《山行》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二《楓橋夜泊》
一、質疑導入: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了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
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詩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
眠是什么意思?
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凄慘——
天氣寒冷,周圍布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么?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山行》《楓橋夜泊》故事教案】相關文章:
楓橋夜泊作文01-17
楓橋夜泊詩詞賞析07-09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05-24
課文《楓橋夜泊》教學實錄07-03
《楓橋夜泊》教材理解素材07-04
關于楓橋夜泊的教材理解07-02
《楓橋夜泊》教材理解分析07-02
《楓橋夜泊》評課稿06-22
楓橋夜泊作文(15篇)01-20
楓橋夜泊作文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