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段古詩教學詳細解析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學習古詩,對于傳承文化,陶冶情*,提高審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高段古詩教學。
一、借助注釋,疏通詩句。
讀懂古詩,第一關便是文字關。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書讀通詩句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分小組互幫互學,借助注解,疏通詩句,對實在不能理解的詞句做好記號以備討論;然后通過反饋,對“遺民”、“胡塵”等一些歷史文化意蘊較為濃重,學生普遍不解的語句進行集中討論、釋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突出了釋義的重點,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二、善于聯系,理解詩意。
現代解構主義的文本“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作品文本本身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必定吸取、融化了別的文本內容,是一種轉化,因而文本的意義也就和別的文本構成了“互文”關系。承認詩歌間的聯系,并很好地運用它,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將會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如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南望王師
又一年”一句時,我設疑:“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飽受欺凌的遺民呢?他們在做什么呢?”學生沉默時,我加以點撥:“能從《題臨安邸》一詩中找到原因嗎?”學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誦起來:“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從而體會到“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句詩的深刻意蘊。通過聯系,新舊知識互相溝通,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系統化,也有利于學生讀解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渲染,感受詩情。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學到了些皮毛。詩請的感受,很大程度決定于學生的知識經驗、生活閱歷以及以此為基礎而展開的想象。俗話說“情由境生”,情境的創設,氣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學生腦中的表象,活躍想象,從而拉近與古人之間的距離(直接形象的展示,更能打動學生)。多媒體教學為這一切提供了便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感受頗為不易。為此,教學“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時,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鋼琴曲《黃河頌》的VCD片。那雄渾的音樂,那黃河奔騰的壯闊景象,以及黃河邊上山岳聳峙的巍峨,讓學生感動。在這么一種氛圍感染下,學生情感得到激發,詩句朗誦自然大氣磅礴。在教學“遺民淚盡胡塵里”句時,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印月》,并從旁低沉解說,讓學生閉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學生腦中相關表象,縮短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心靈差距。比如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著遺民修筑城墻。”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揮著皮鞭抽打著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還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遺民們站在北風中,流著淚望著南方,可憐極了!”在想象描述中,讀者與詩人的心貼得是多么的近呀!
四、課外延伸,拓寬視野。
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詩歌對于提高人的氣質素養大有裨益。不過,光靠書本中區區幾首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學生引向課外閱讀,方為“源頭活水滾滾來”。陸游一生寫詩無數,再加上南宋時期,由于內憂外患,國勢飄搖,造就了無數愛國詩人,留下了許多愛國詩篇。因此,學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之后,我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摘錄幾首陸游詩或南宋愛國詩,感受那個時代志士們忠懷憂國,關注國家命運的時代精神;利用語文活動課,學生朗誦古詩,簡介作者,淺析詩意,有針對性地挑選幾首師生共同深入討論。“詩無達詁”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學生在此間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訓練,或者是愛國情感的感染,而且更是詩人氣質,志士胸懷的熏陶,直入學生人格素質,這也是傳統“詩教”的本意所歸。
【高段古詩教學詳細解析】相關文章:
高考扣分要點詳細解析07-10
汽車發生自燃詳細解析07-03
古詩文閱讀與解析07-03
古詩兩首教師詳細教學設計07-03
初三物理電路圖詳細解析08-01
《恨別》古詩練習及答案解析07-03
小學高段閱讀教學淺析07-02
閱讀古詩《孤雁》回答問題及解析07-03
朗讀教學解析07-03
古詩鑒賞臨江仙習題及答案解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