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說說品德與社會教學
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品德與生活》教材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發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
力求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實驗中成長。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科學地用好新教材,讓品德與生活課與學生親近起來,使課堂更具吸引力呢?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以下是我的一點教學體會:
一、以情施教,寓教于樂 。
咱中國有句古話: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催化劑。
因此激活學生情感,應該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更應該是開啟新課標優質《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一把金鑰匙。一位設法巧妙寓情于教學實踐之中的老師,才能創造高質量的教學意境,才能敲響學生心靈深處的樂學之鐘。因此,為了創設輕松、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每次授課之前,我都會主動積極的去調控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充滿了激情與活力。
教師的形象魅力直接影響學生健康的靈魂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教師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形象魅力,擁有健康豐富的情感,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學生被調動起高昂的學習情緒,教師就能夠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注重實踐,激發情趣。
《品德與社會》課要培養的是熱愛生活的兒童,孩子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發展,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脫離社會實際來進行。只有來自于學生生活中的東西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從孩子的生活出發便于每個學生愉快的動起來。實踐活動有利于發展兒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能引發兒童學習的需要,有利于兒童對他們所接觸到的生活內容、周圍的環境、眼中的世界認真觀察、發現、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認識,達到在做中悟、做中學的目的。
《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學《走進殘疾人》,李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單手穿衣服”的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動手實踐,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殘疾人在實際生活中的艱難。課后,李老師還布置了學生在課外為殘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時也要多關心殘疾人。這樣,讓學生在幫助殘疾人做事的過程中,增進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樹立主動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三、引導討論,誘發思考。
討論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圍繞本課的主題進行討論,從而完成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討論要做好充分準備,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要強,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選擇一些最重要、最迫切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作為討論題。
在討論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如在教《天天助殘日》一課時,我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列舉了生活中一些的殘疾人如何克服困難堅強地生活的實際例子組織學生討論。如:社會生活中專為殘疾人設置使用的標志和設施有必要嗎?我們小學生又能做些什么呢?通過討論,體會社會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心,增進對殘疾人的同情心和愛心,樹立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總之,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及新課程理念,我認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在活動中培養能力,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在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在理解感悟中獲得經驗,逐步成為有愛心、有責任、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其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說說品德與社會教學】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7-03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7-03
品德與社會課文的教學反思07-05
品德與社會教學實錄07-01
品德與社會教學后記07-03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03-1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01-29
品德與社會教學匯報材料06-0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15篇01-29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