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300字
導讀:大家都知道清明節,但是你們知道寒食節的存在嗎,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1,2天,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寒食節的來歷300字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寒食節的來歷(一)
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將綿山改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在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人們將這2個節日一起過了,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寒食節的來歷(二)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有介子推一個人拒絕接受封賞。之后他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
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后,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都被當作重大的節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文。
趙之珩說,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慢慢消失了。或者說寒食節成了清明節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這個節日,有助于人們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非常有意義。
寒食節的來歷(三)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因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故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24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地區把寒食節與清明節等同了起來,在同一天過。不過,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
【寒食節的來歷】相關文章:
寒食節的來歷介紹02-23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05-27
寒食節的來歷及故事09-25
寒食節的來歷以及習俗07-03
寒食節的來歷及傳統風俗03-31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及寒食節的來歷07-05
簡述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04-01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2篇06-29
寒食節07-03
寒食節有什么傳說_寒食節的習俗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