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文紙船和風箏課堂教學實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風箏課文教學實錄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瓣訴風情。──有一些人,見過就忘記,有一些事,經過就結束。然而,也有一些普通的人和小小的事,卻能讓人久久難忘。望著校園怒放的菊花,孩子們奔跑的身影,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風箏》那堂課。
初中推行新課改后,我有幸被選為實驗教師,執教初一年級的課。魯迅的《風箏》是篇傳統課文,難度并不大,我以前教過,所以,備課時也就沒有特別注意。我把全班60個學生組成了15個學習小組,以便于在上課的時候能主動、合作、探究性的學習。
第一節課,在充分朗誦、品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主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思想變化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當孩子們回答弟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時,許多答案紛涌而出:心胸寬廣、善良、不記仇一時間,各種答案讓我應接不暇。我看看這些回答離我預先準備的答案相去甚遠,便皺起了眉頭,早把新課改的理念忘到腦后頭了。在一遍遍被否定后,孩子們泄氣地等待著我的答案。看著那一張張小臉,我象一個獨自擁有寶貝的孩子在最后時刻得意地抖出了答案:他是一個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的人。看他們依然迷惑,我進一步解釋說:大家都認為我是一個勇于改過自新的人,而我的過就在于曾經在精神上虐殺了弟弟,本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弟弟卻因為哥哥的管教也認為玩風箏是不對的,這不就是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的人嗎?孩子們似乎明白了,急急忙忙在書本上記錄著。面對此情景,我滿意地笑了。
下課后,回憶著上堂課的情景,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在爭論的時候,孩子們是那么熱烈,而低頭記錄的時候,他們分明是在被動地接受著我強加給他們的答案,難道這也能算作課改課嗎?帶著這種迷茫和沉思,我走進了第二課時。
剛一上課,就有學生問:老師,憔悴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一生連忙搶答:我知道,是形容人瘦弱,不好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著他桌上的字典,我明知故問。
我查的字典。生不好意思地回答。
不懂的字詞能,非常好。你非常會利用工具書,這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得到我的肯定,這個學生很得意地揚揚字典,坐下了。
學生又問:老師,既然憔悴是形容人瘦得不好看,怎么在文中用在風箏上了呢?
我贊賞地看了一眼提問的孩子,還沒來得及說話,就有學生叫道:這是擬人手法!
說得太對了,是擬人手法。大家說說,這種手法好不好?
好。
好在哪?我趁熱打鐵,追問著。
這樣寫很形象,瓦片風箏沒有風輪,也不像其它風箏那么好看,可不就是憔悴可憐么?一生振振有詞分析說。
這位同學不但說出了擬人修辭的特點,還能結合課文來分析,說得非常好。
有生又問:老師,第二段最后一句話,我不懂。
對呀,這句是挺別扭的。怎么周圍是嚴冬,春天會在天空中蕩漾呢?我也裝作迷惑不解的樣子反問大家。
一陣討論之后,一生起來答道:老師,不是春天在蕩漾,是風箏,風箏象征了春天。
對于孩子的領悟能力,我感到很驚喜:你怎么知道呢?
文章前面說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所以此時在外地的我看到風箏就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我激動得給這位孩子鼓掌,贊嘆她是一位細心探究的學生。
于是,提問一個接一個,課堂氣氛越來越熱烈,魯迅先生的語言,對于初一的孩子們而言,有些難懂,這我早已有了心理準備,所以孩子們問哪句不懂,我就讓他們多讀讀有關部分來理解,引導他們見招拆招,課進行得很順利。
突然,有學生站起來問:老師,上節課您告訴我們,弟弟是一個精神上被虐殺而不自知的人,可我還覺得,他也是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
對,我也這么覺得
我也是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班上許多學生紛紛附和著,支持這位勇者。
頓時,我愣住了。答案不是統一了嗎?孩子們不是都認真記下來了嗎?怎么還有這么多說不的?怎么辦?我緊急思考對策。
干脆放給孩子們討論一下吧。
五分鐘之后的交流,叫我吃了一驚。
生一:長大后的弟弟聽說這件事后,驚異地笑著說不就能表現他的善良嗎?
生二:對呀,要不他怎么辦?還能去責怪哥哥嗎?那樣,不就是對他不禮貌了嗎?
生三:哥哥講這件事時,肯定是充滿內疚的,再去怪他,這不是殘忍嗎?
生四:課前提示中,也說文中體現親情,這親情除了哥哥對弟弟的關愛,也應該包含了弟弟對哥哥的愛呀。
我一邊聽他們的陳述,一邊飛速運轉大腦:肯定?教參上可沒有這么分析的;否定?孩子們說的有道理,更何況,這可是孩子們自己思維的結晶,如果否定,不就等于扼殺嗎?孰重孰輕,瞬間我有了主意。
大家分析得非常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更可貴的是不迷信老師,能根據課文找出自己的理由,老師接受大家的意見,在文中確實有地方表現出弟弟是一個善良、尊重哥哥的人,但聯系文章主旨,作者更主要體現弟弟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的一面。大家接受嗎?
孩子們興奮地喊著:接受!再次低頭,記著筆記。
鈴響了,看著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此時的我卻有些汗顏:自己是不是也在許多時候充當了精神虐殺者的角色?
這顯然是一堂夾生課。在這堂課中,留有明顯的舊觀念與新觀念碰撞的痕跡。
加入新課改后,自以為已經轉變了教育觀念,但實際上,在真正的備課授課過程中,很多時候我依然依賴著教參,把教參當作尚方寶劍,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對孩子們有爭議的問題,自己還是不自覺地按照老辦法照本宣科,把教參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教師面對學生紛繁的發散思維,常常顯得無所適從,沒有主見。這暴露了我們教師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教學過程中只認教參與教材,涉獵面過窄,不敢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弊端。新課改開始后,雖然我們學習了課程標準,可是課標的地位并沒有真正地樹起來,教參的地位也沒有真正地降下去,我們還沒有學會充分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來備課,常常只把教參作為唯一的教育資源,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思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靈動,處理不好,也就很容易出現我這堂課中的夾生現象,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充當了精神虐殺者的角色。
我也知道,有的老師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出現,在授課時,經常會因為所謂的時間不夠,而將探究過程匆匆帶過,結束授課。久之,許多學生會因此養成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習慣。所幸的是,學生們敢于質疑的精神,讓我覺醒,我感謝我可愛的學生們,是他們讓我──一名年輕的教師,及時覺察了自己的過失,促我改正。從這節課上,我還悟出了教師的自我素質快速提高的重要性,它使我時時提醒自己:呵護孩子思維的靈動,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風箏課文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課文紙船和風箏課堂教學實錄07-04
風箏教學實錄07-01
課文《假如》的教學實錄07-05
課文社戲教學實錄07-05
課文《太陽》教學實錄07-04
課文燕子的教學實錄07-04
課文《春》教學實錄07-05
風箏名師教學實錄07-01
《風箏》的優秀教學實錄07-04
《風箏》優秀教學實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