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憫農課堂實錄
憫農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組織教學(快樂春游)
1、聽歌曲《春曉》,走進教室。
師:同學們,春天來了,風,搖綠了樹的枝條。水,漂白了鴨的羽毛,小草偷偷的從土里探出頭來,那一定是春天的(眉毛),蒲公英花開了,一朵兩朵,這一定是(眼睛),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一定是春天的(琴聲),楊樹、柳樹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春天多美呀!到處鳥語花香、鶯歌燕舞,多向一幅美麗的畫呀!今天我們換上春裝一起去尋找春天好不好?
2、欣賞春天的圖片(課件)。
聆聽著熟悉的旋律《春曉》,舞動著優美的動作,進入教室,師生一起進行舞蹈,讓學生一進教室就融入春天的氛圍中,這樣的情景引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無疑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搭起學生、教師、教材三者溝通的第一座橋梁。
二、 導語
1、感受艱辛:同學們,你們看這些人在干什么?他們彎著腰在播種?時間長了累不累呀?我們幫助他們插秧好不好?
2、在欣賞兩遍伴奏音樂后,模仿農民播種。感受農民播種、收莊稼的不容易,為朗誦古詩醞釀情緒,為學唱歌曲做出鋪墊。
3、啟發表演者:“先想想當你看到農民在烈日當空下勞動時,心里是不是非常同情農民伯伯呀?接著你想到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就告誡所有人,要珍惜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最后不禁感慨萬千,繼而作詩朗誦做準備。”
4、小結:通過剛才的體驗和實踐,我們知道了農民伯伯種田是很辛苦的,我們一日三餐,端碗舉筷,都應該想到在田地上的勞動者,懂得珍惜勞動果實,尊重別人勞動這個基本的人生道理。(經過這幾個環節的體驗,學生可以在很形象很直觀的情境下就理解了古詩的含義。)
5、巧遇古人:同學們,你們看那是誰呀?是一位古人。我們向老先生問好:“老先生好!”
“同學們,你們好!”
生:“老先生,您從哪里來呀?”
“我從遙遠的唐朝來,今天來到現代社會,看到農民在辛勤的勞作,他們忙著收割莊稼,連自己的孩子都顧不上,大孩子在幫父母,都沒有上學!實在是太可憐了!我不由的想起了我寫過的一首詩,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嗎?”
三、朗誦古詩
1、聽古詩朗誦。“同學們,我們的糧食來的多不容易呀!是農民受累流汗得來的,我們可一定要愛惜糧食!”孩子們,我們和李紳老先生一起讀一讀這首詩吧!
2、齊讀。“孩子們,雖然農民很累,又很熱,但莊稼長得好,莊稼豐收了農民心里是高興的,因此讀的時候要高亢,熱情。“后一句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所以要讀得親切、中肯。
3、教師范讀。
4、聽音樂讀。
5、孩子和老師一起讀。(欣賞圖片)李紳老先生:我們讀得好嗎?看,李老先生點頭了!
6、學唱歌曲:讓學生隨著媒體畫面,完整欣賞歌曲,讓學生感受優美,舒緩的歌曲情緒,視聽結合、動靜結合、聲像一體,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欲。
7、看著圖片,響起一陣歌聲《鋤禾》,同學們這首歌是一位叫“肖地”作曲家看到農民這么不容易為他們寫的`一首歌,我們認真地聽一聽。
四、感受歌曲
1、聽示范唱《憫農》
同學們,在以前我們聽過和演唱過不少由唐詩改編成的歌曲,今天我們又可以學多一首了,接下來老師就把《憫農》這首詩演唱給你們聽。(小學低段主要是通過聽唱法來進行歌曲教學的,所以老師的范唱一定要非常具有感染力,聽唱法成功與否,取決教師能否有感情地范唱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唱的興趣。)
2、下面我們再聽一聽,《鋤禾》,應該用什么速度演唱?
3、下面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農民是怎樣鋤禾的,你有什么話要對他們說?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糧食?
4、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們帶著對勞動人民的尊敬再來欣賞一下這首歌!老師聽到這首歌有一句特別難唱,你能找出來嗎?唱一唱!(學生演唱時老師要給以伴奏,幫助學生音準的建立。)
五、學習歌曲
1、用“嚕”來默唱歌曲。
2、用“啦” 默唱歌曲。
3、輕聲演唱歌曲。
4、用身體演繹“汗滴禾下土”這句詩。
5、師生接龍演唱歌曲。
6、加動作表演歌曲。(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特別喜歡跟老師一起表演,每當這時學生特別開心,注意力也特別集中,同時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耕種收的艱辛,懂得愛惜糧食。雖然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也要節約糧食)
7、吟唱歌曲。提醒學生要邊唱邊想象農民伯伯耕種時的樣子、動作,還要揣摩其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唱出感情。
(師生合作與接龍演唱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發現的學生很喜歡的一種演唱形式,它既可以克服膽怯心理,又容易讓老師發現問題,還有很強的趣味性。)
8、欣賞現代人的生活圖片,讓同學們切實的從身邊感受到社會主義今天的幸福生活 。
(無疑是師生間同學間融洽互助學習、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師強調音準、節奏、咬字及聲音運用,教師參與其中,真正起到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六、拓展
1、同學們,你們唱的太好了,李紳老先生聽了特別高興。還寫了另一首《憫農》,這也是一首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有誰可以背出來嗎?
2、出示《憫農二》。(既可以鞏固旋律,又使歌曲變得有新鮮感。)
3、同學們,聽到你們唱的這么好,李紳老先生都表揚你們了。李白聽見你們唱得這樣好,心里非常羨慕,他也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詩,你想聽嗎?
七、欣賞《靜夜思》
1、聽朗誦。
2、學生聽音樂朗誦。
3、欣賞器樂曲。
4、欣賞樂曲,你想到了什么?
八、小結
同學們,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千多年來經久不衰,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要把祖國的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光大,那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啊!愛惜糧食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好好學習從每天背誦一首詩開始,只要我們從今天開始做起,將來,你們一定會成為象李紳、白居易一樣偉大的人!
附:憫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識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則正確、工整地書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愛惜糧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
教學重點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識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則正確、工整地書寫。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訪問農民或到農田體驗勞動生活,或查閱資料,了解大米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教師準備:生字卡、掛圖、朗讀錄音帶、實物投影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借助畫面,引入課題
孩子們,我們今天吃的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出示掛圖)圖上畫的是什么?齊讀課題,解題義。憫:哀憐。憫農:同情農民。
二、教師范讀,學生看書聽讀,注意聽清楚每個字的讀音
三、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句,把不認識的字作上記號
1、不認識的字,請大家幫幫忙(抽學生上臺展示)。
2、覺得哪些字的讀音要提醒小朋友們注意,教一教大家。
3、教師檢查,注意指導讀準“誰”、“知”、“辛”、“農”的讀音。
4、你用什么好辦法把這些生字娃娃給記住。
(1)注意區別“午—牛”的字形。
(2)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光字頭)這個偏旁。
(3)鼓勵學生用聯系生活實際和“合一合”的方法記憶生字。
5、這些生字娃娃都有好朋友,它們手拉手就成了朋友,你愿意給它們找幾個朋友組成詞嗎?
生生、師生交流,學會積累詞語。
教師總結:平時注意從生活中、課外讀物中積累詞語。
四、再讀詩句,注意讀通順、流利
1、聽朗讀錄音帶。
2、讀給同伴聽。
3、讀給老師聽(跟錄音帶)。
五、借助畫面了解古詩的意思
1、農民伯伯在干什么?這是什么時候?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詩來表達?(鋤禾日當午)
2、正在為禾苗鋤草的農民伯伯怎么樣?(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話來表達?(汗滴禾下土)
3、孩子們,農民伯伯種糧食多么辛苦啊!請聽朗朗的媽媽是怎樣對朗朗說的(錄音):朗朗,我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你一定要愛惜糧食啊!你能把朗朗媽媽的話用詩句表達出來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讀詩句,要注意讀出感情
朗讀停頓參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種形式美讀。采用多種形式抽背。
七、你學了詩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導寫字
1、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樣寫才漂亮。
2、生生、師生交流,教師范寫。
3、學生書空,自己寫。
4、評價。
(1)自評:在你認為寫得最滿意的字下畫顆星,以表鼓勵。
(2)互賞、互評。抽生上臺展示,評好在哪兒。
九、教師推薦古詩,欣賞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悟)
2、出示李紳另一首《憫農》詩,小組討論學習,熟讀成誦。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課外你還讀過哪些詩?全班交流。
十、作業(任選)
1、寫寫生字或背背詩歌
2、收集古詩。
【憫農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憫農的作文02-25
憫農的教案08-26
《憫農》教案06-18
憫農拼音版08-04
憫農是哪個朝代的04-02
讀《憫農》作文04-25
《憫農》教學教案05-04
改寫《憫農》作文05-22
憫農原文及教案07-03
【熱門】《憫農》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