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分享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重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會吃粽子還有時令水果,那么你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端午節名字的由來分享,歡迎閱讀!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分享 1
由來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
賽龍舟是端午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端午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分享 2
農歷五月端陽,時值仲夏,陽光普照,萬物豐茂,瘟疫的危險也在悄然發展。此時尤須辟邪除瘟,防患于未然。
五彩繽紛的節日民俗活動,正是為了讓生命之花開得更加健康、燦爛。這是端午節最根本的使命。
端午是我國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時代。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民創造了五彩繽紛的節日民俗活動,傳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
端午處在仲夏之月,恰遇季節即將發生重大變化。為了順應大自然時序的變化,人們采草藥、使用菖蒲、艾蒿、出游、纏五色線、吃粽子、龍舟競渡。這些民俗行為所包含的主題思想是消除引發疾病的神秘邪氣,后來又發展出對古代圣賢(屈原、伍子胥、曹娥)的莊嚴紀念。直到今天,端午依然是我國廣泛存在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同時,端午節還流傳到鄰近的韓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節日。
在長期的歷史傳承和地理傳播過程中,端午節從名稱、內容到象征意義都發生過很大變化。下面將全面考察端午節的歷史演變軌跡。
一、節日名稱的變化和字面涵義
端午在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例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陽、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等等。這些名稱的產生時代不一樣,涵義也不同。
在東漢以前,端午節一般直接寫作五月五日。但是,戰國時代的《夏小正》寫做仲夏午日,就是五月第一個午日的意思。原因是:上古時代端午節是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我們所說的“端午”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第一個午日。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人周處的《風土記》。《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意思是端午節要煮鴨子、吃粽子。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端午”的涵義已經通俗化為五月五日,而不是五月午日了。唐代以后,端午一詞普遍流行。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以稱為“端午”,后來逐漸專指五月初五。
“端五”二字的字面意思是初五。先秦兩漢時代干支紀日法和數字紀日法并用,五月第一個午日與數字日期上的五月五日經常不一致。魏晉以后,數字紀日法成為主流趨勢,于是端午節定在五月五日,而“端午”一詞大約也在此時被“端五”取代。
“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五月為什么叫“午月”?這里涉及到古代天文歷法學。古代天文學家發現北斗星斗柄在初昏時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環一次。于是根據其所指方向來計算月份,分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十二個月份,叫做十二辰。夏歷(即農歷)建寅,就是把北斗星勺柄指向寅辰的孟春之月作為正月,即以寅月(正月)為歲首。那么,五月的時候,初昏時刻北斗星勺柄指向午辰,所以,五月就是午月。午月的午日,自然就是重午。
重五,即五月五日,因為月份和日期都是五,故名“重五”。
端午節又稱為天中節,其原因是此節的精確時刻是午月午日午時,太陽正在中天。按照八卦理論,午代表的是離是火。太陽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極,所以此節的每一時間層次都是午,定在午月午日午時,表示這個時刻正是日在中天,陽氣達到極點。
端午節也叫端陽節。端陽的意思是太陽正處于極盛狀態,意思與“天中”接近。
浴蘭節的名稱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五日重五節,又曰浴蘭令節。”這是因為古代有端午節用蘭草水沐浴的風習,所以這么稱呼。
端午節還稱為“蒲節”。這是因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午節又有懸菖蒲于門首、或用菖蒲泡酒飲用的習俗。這個名字是古人根據端午節最突出的民俗事項之一——使用菖蒲,作為這個節日的代表。
女兒節的叫法最早見于明清時代的北京地區,后來也流傳到其他地區,包括韓國、朝鮮。根據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北京城端午節的時候,從初一到初五,家家把小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插鮮紅的石榴花。因此,把端午叫做女兒節。而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說,當時還有端午節婦女回娘家的習俗,這也是端午稱為“女兒節”的原因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大興縣志》的記載與《帝京景物略》相同。現代陜西也有“女娃節”或“女兒節”的稱呼。
娃娃節是端午節的現代俗稱之一。因為端午節的辟邪保健習俗主要是保佑兒童,五色線、五毒服、涂雄黃都是用在兒童身上,所以有“娃娃節”的稱呼。
端午是五月里最大的節日,因此,端午節也叫做五月節。
二、端午節起源于戰國時代
(一)端午習俗的本質在于辟邪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爭論。學術史上曾經出現過辟邪說、紀念屈原說、仿效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吳越民族祭祀龍圖騰說,以及古代越人新年說,等等。我認為:只有辟邪說符合端午節起源的事實。
全面考察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辟邪。
普遍流行的傳統端午習俗包括八個方面。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種習俗。人們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而出現許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習俗。如采各種草藥(包括菖蒲、艾蒿)、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蒿,等等。第二是纏掛五色線以驅邪辟兇。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圖驅邪。第四是飲用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也是為了驅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這是象征季節變化(詳見后文),實際也是趨吉避兇的。第六是出門游玩,這在上古時代也是為了回避邪氣。第七是劃龍舟或賽龍舟。雖然有傳說稱劃龍舟或者龍舟競渡是紀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眾心目中龍舟競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第八是親友互相贈送禮物。因為端午日不祥,所以親友之間在危難之時互贈禮物,互相關心。以上八項端午節習俗中,都是以辟邪、辟瘟、保健為目的,因此辟邪就是端午節的核心。端午節的原始本質就在于此。
至于民間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某些歷史著名人物而產生,那不是歷史事實,而只是端午節習俗不斷發展的結果。因此,它們和端午節起源無關。
(二)創造端午的思想基礎
古人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或午日)辟邪辟瘟呢?換言之,他們為什么認為這一天有邪氣侵害、如此兇險?這是古人創造端午節的思想基礎。了解這個思想基礎,是探討端午節起源的重要前提。
先秦時代的人們相信陰陽二氣的和諧是宇宙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一年之中的各個自然節氣是宇宙運行的關鍵點,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陰氣極盛,但是陽氣開始復蘇;夏至則是陽氣極盛,陰氣開始產生。包含著夏至的仲夏五月就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禮記?月令》說:五月里白晝最長。但是陰氣、陽氣激烈斗爭,生物半死半生。君子應該齋戒,禁絕一切情欲。這里所談的核心問題是夏至時節(后來的端午節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陰陽二氣的斗爭,以及斗爭的結果――代表生命的陽氣開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并將逐漸強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于生命的“惡月”。這是后來端午節習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三)端午節起源的事實
先秦時代在我國歷法史上屬于月令時代。國家完全壟斷歷法的制訂并且規定節日活動的內容。當時的王官依照自己對于天時的觀察和理解制訂出全面指導社會生活的國家時間制度――月令,強調人類生活必須順應大自然的節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類在不同的季節要做不同的事情,目的是順應自然。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根據五月是“惡月”的觀念,戰國時代產生了一些相應的特殊時令習俗。其中與端午節有關的是:不育五月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藥、沐浴蘭湯和登高游玩。
第一種習俗是認為五月出生的嬰兒長大后“將不利于父母”,必須及早拋棄。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父親田嬰不讓妻子養他,理由是: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到房門那么高的時候,將要危害父母。田嬰的妻子悄悄地撫養孩子。雖然孟嘗君長大以后并未發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這種迷信思想卻一直在民間流傳,到漢代仍然存在。東漢王充《論衡?四諱》、東漢應劭《風俗通》都記載當時民眾相信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會危害父母,所以要早早遺棄。這個習俗迷信,而且野蠻,但是它長期貫穿在端午習俗中,應該看做端午的起源之一。
第二種習俗是認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邪氣,需要采集各種藥材以驅逐它。戰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說:“此日(仲夏午日)蓄采眾藥,以蠲除毒氣。”意思是采集各種草藥,以消除此時到處彌漫的“毒氣”。這個習俗后來發展成為專門采集這個時候的藥材,認為藥效最好。因此,這也是端午節的起源之一。
第三種習俗是用浸泡了蘭草的熱水沐浴。戰國時代有沐浴蘭湯的習俗,《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意思是蓄采蘭草,以備沐浴之用。這里有月份,但沒有具體日期。《藝文類聚》轉引的《大戴禮記》則有日期:“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蘭草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種能辟邪的植物,在三月上巳節和五月端午節都使用蘭草。那么,端午節用蘭湯沐浴的目的就是要辟邪保健。這個習俗在唐宋以后的端午習俗之中還能看到。所以,這也是端午節的一個源頭。
第四種是登高游玩。《禮記?月令》講到仲夏月的時候說:五月里太陽已經達到極盛,所以不能再在南方用火。為了避免陰氣傷害,人們要住在高處,或者登山望遠。后代端午節中的遠游習俗都是由此發展而來。
上述四種習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它們都認定這個日期充滿不利健康的邪氣。這時出生的孩子會害父母,因此要及早拋棄;空氣中存在邪毒之氣,危害身體健康,因此要采藥、要沐浴蘭湯、要登高游玩。基于以上原因,這四種習俗雖然記錄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因此,這四種習俗共同成為端午節的起源。
任何一個完整的民俗節日,需要具備三個基本因素。第一是固定的日期。第二是特殊的習俗。第三,特殊的節日名稱。完整的端午節習俗,應該包括特定的時間點五月五日(或五月午日)、特定習俗以及專門的節日名稱。根據前文所述,戰國時代端午節的時間已經基本確定在五月五日,或五月午日。其習俗內容是不舉此時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藥、沐浴蘭湯和遠游。唯一不足的是,專門的節日名稱尚未出現。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分享】相關文章:
名字的由來作文04-03
中藥徐長卿名字的歷史由來10-27
名字的由來作文15篇04-29
名字的由來作文(15篇)05-01
名字的由來作文精選15篇06-03
元旦名字的由來 元旦的來歷12-27
名字的由來作文(集錦15篇)06-09
名字的由來作文(集合15篇)06-03
端午節的由來01-27
端午節的由來教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