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中國人來說,使用筷子過于習常,以至于熟視無睹。然而,筷子作為中華民族情感的載體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閱讀!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1
一、從筷子的起源看中國傳統文化
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必定經歷過直接用雙手抓,捧而食的階段。然而,隨著進餐工具的產生和不斷演變,炎黃子孫最終放棄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進食的傳統,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文化背景呢?
1、吃熱食的飲食習慣
中國人的熱食習慣可謂是與生俱來的。從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謝文偉的《易經于東方營養學》就提到:現代解剖學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統的細微結構并不相同,各種消化器官之間的形態結構與組織結構也有差異。而東方人是偏向熱食、熟食的。因此,為了滿足這種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會利用一切條件創造人們所喜歡的熱食。而隨著火的發現和利用,先民們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來放置和翻動食物。經過長期的練習也就學會了用竹條夾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梜,即筷子的雛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動。而在祭祀中,進貢食物便是一項重要內容。又因為他們認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華,所以在生產技術較為低下的時代,烹煮食物所散發的熱蒸氣無疑被視為精華的最好體現。這也就造成了人們視熱食為禮食的傳統。而熱食的普及勢必會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傳統農耕文明
在遠古時期,先民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動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所以人們因饑餓所迫,便轉向了吃莊稼。而三大流域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也使得中華民族的祖先們較早地進入了農耕文化形態,并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這也就決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便是粒食傳統。
不論是黃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長江流域的水稻,這兩種糧食都可以直接剝殼經過烹煮后得到飯和粥。而一旦確定以飯和粥作為主食,則必不會把刀叉作為主要進餐工具。另外,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羹成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湯中的菜肴不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無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兩根小木棍去夾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3、瓷飯碗的使用
中國古代陶盌發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屈家嶺文化遺址中,瓷盌則發現于漢代遺址中。而根據《說文》的解釋,盌就是飯器。后來被寫作碗。可以說,飯碗作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產生了。然而飯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還可以作為進食的輔助工具使用。而隨著瓷的發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們以口就碗啜飲。從而彌補了筷子不便獲取流質食物的不足,使其與筷子的配合更為天衣無縫。而筷子也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
二、從筷子的得名看中國傳統文化
筷子的得名還經歷了由箸到筷再定為筷子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在這種命名的變遷中,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傳統文化氣息。
早期的筷子被稱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戰國時期《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箕子怖。而箸這個名稱也被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明代,箸改名為筷。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記載:民間諱俗,各處有之,而無中為甚。從箸改為筷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避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此外,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數。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這一后綴,最終命名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國人的心理期待。
三、從筷子的外觀看中國傳統文化
其實,筷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征性符號從它的外觀就可見一斑。首先,首方足圓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圓和方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造型,筷子這種方圓兼并的外觀無疑是中國人這種傳統造型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絕佳體現,也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交相呼應。
其次,從筷子的外型所呈現出來的直、齊的特點來看,筷子不僅具有科學性,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眾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難以夾取食物。而這種直也符合中華民族寧折不屈的精神內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貴重的筷子作為賞賜嘉獎臣子。古書上就有唐玄宗賜箸的故事,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筯,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還蘊含著中國人崇尚協作、重視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雙成對的形態就對此有所體現。我們知道,單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兩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類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幾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學會如何協調兩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從筷子的使用看中國傳統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羅蘭巴特爾在《符號帝國》中這樣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地被傳送的物質。他稱筷子與刀叉相比,有一種母性的溫柔,因為筷子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謹慎的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沖動的確,與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現出來的暴虐和張狂相比,東方人溫文爾雅地使用筷子夾取熟食,確實要顯得內斂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隱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和為貴的意蘊。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對筷子和刀叉做過如下評述:中國遠古時代也曾使用過刀叉進食,不過我們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禮儀之邦,總覺得刀叉是戰爭武器,進食時用它未免太不雅觀,所以早在商周時代就改用箸,世代相傳至今,中國人皆以用筷子為榮。中國古代對禮的重視是毋庸置疑的,對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諸多規范和禁忌。如不能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餐桌上,這是不吉利的;不能將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為只有在供奉死者時才會那樣做;此外,做客時,只有主人先動筷,客人才能動筷;用餐時,用筷子在盤子里翻挑也是不禮貌的這諸多的禮儀禁忌正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重禮的體現。
結語
可以說,筷子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它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當今社會一次性碗筷帶來的污染問題,讓筷子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受到了挑戰。因此,如何發揚筷子文化,從而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2
一、筷子最早的起源
1、美麗的傳說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這種工具作為世界東方文明的產物之一,承載了東方,乃至整個人類飲食社會文化,以至于影響到了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諸多國家。
筷子看上去十分普通,卻能夠利用五根手指完成對菜品的夾、挑、撈、攪等動作,堪稱世界食具一絕,曾經有學者說過,筷子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老東方文化的集中體現,也可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那么筷子是怎么出現的呢?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的細長型條棍,多用作餐具,材料為竹木或者金屬,至于它是誰發明出來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卻流傳著很多十分美麗的神話傳說。
比如神鳥為搭救姜子牙使用了竹條,后來演變成了筷子,還有商紂王為了討得寵妃妲己的高興,用玉簪夾取食物親自喂食,再比如大禹治水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只是順手用樹枝夾取大鍋中的肉食聊表思念之情,后來人們根據這個原理研發出了筷子等等。
當然了,這些都是民間的故事傳說,并不能拿來作為筷子產生的證據,但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的產物,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一點毋庸置疑。
2、筷子為什么叫“筷子”
翻閱各種古籍文獻,我們目前可知的是,筷子原來的名稱并非“筷”,而是“箸”,“筷”這個稱謂的使用,有史可尋是到了明代,當時的學者陸容在著作《菽園雜記》中記載,大體意思就是古人們避諱的習慣常常有。
尤其是吳中地區的人們很注意這件事,因為“箸”和“住”是一個讀音,在當地有“翻”的意思,對于常年在水面上生活和工作的吳人來說不是太吉利,于是把“箸”改成了“快兒”,取讓船快行,一帆風順的意思。
后來由于筷子大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又在“快”字的上面加了“竹”字頭,于是就有了現在“筷子”的叫法。
二、小筷子有大學問
1、形狀與材質研究
我們國人使用的筷子一般都是圓柱形的,即頭部圓形,尾部方形,有“天圓地方”之意,相比東亞各國的筷子,在長度上也要略多出一些,一般為27公分上下,這和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人吃飯是圍桌的,親朋好友們歡聚一堂,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十分的愜意,當有菜肴呈上來的時候,就會擺放在圓桌的中間,需要每個人用筷子去夾取。
可有些菜肴距離較遠,或者在桌面的正中央,坐著是夠不到的,需要起身,礙于古代餐桌上的禮儀文化,大多數人是不會這么做的,因此筷子就被改良,延長了其長度,以便夾取的范圍更廣。
相比之下,日本、韓國等國家在飲食習慣上多采用分餐制,每個人面前都擺有分量和數量差不多的菜肴,各取其便,因此筷子就不用太長。
我們中國的筷子在材質上也很有講究,古代的時候多以竹子、木頭,統治階級還會使用珍貴的象牙、金銀、琥珀、玉石等材料來制作。
發展到了現代,隨著科學健康意識的普及以及工業技藝的發展,筷子已經出現金屬、合成樹脂等質地的,廣泛被民眾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這里需要提一下日本,這個國家保留了我國很多古代的禮法和制度,在筷子上就有很好的體現,他們的筷子根據用途不同種類也很多。
比如有公筷、做菜用的大型長筷、有兒童練習筷、魚類專用筷等,還有過年使用的筷子、祈福使用的筷子、茶道專用筷、工藝品筷、男性或女性專用筷等等諸多門類,很多在國內是看不到的。
2、蘊含的寓意
至于筷子其中蘊含的寓意,可謂十分豐富,除了上面說到的“筷”同“快”,有快樂、快速、順利的意思之外,筷子本身由于筆直堅硬,也被歷代文人賦予了剛直、正派、正氣凜然、寧死不屈等意義。
同時,在我們吃飯的時候,筷子但凡使用必定是兩根一起,否則只有一根,即便是材質再出色,也難成就什么事情。
根據這個特點,古人還把筷子看作是團結友好的象征,常常被老師或者父母拿來教育下一代要有團隊精神,不可仗著自己有能力便有恃無恐,單打獨斗,這樣是很難成才的。
此外,在國內不同的地方,根據風俗的變化,筷子本身蘊含的寓意也不盡是相同,比如在有些地區,當青年男女新婚大喜的時候,長輩就會送上一雙筷子,意為“珠聯璧合”、“早生貴子”。
還有一些人在談對象的時候,也會互送筷子,表示“永不分開”,送給朋友,比喻“和睦相處”、“平等友愛”,送給上了歲數的長輩,取“筷”同“快樂”的意思,希望老人永遠快樂,萬壽無疆等等。
【透過“筷子”看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關文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作文11-30
中國的筷子閱讀答案06-18
透過2案例看批評幼兒的技巧02-09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2-27
中國傳統文化02-03
中國傳統文化03-20
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12-13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作文03-15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