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風箏的教學方案
【教材分析】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作品,發表于同年2月2日的《語絲》周刊,后由作者編入《野草》。文章敘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向來不愛風箏,并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還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風箏。這件當年毫不在意的小事,時隔二十年,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如此劇烈地啃嗜著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補救,卻無濟于事,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此后,每當回憶此事,就感到一種可把握的悲哀。在這個有關風箏的故事里,讓我們感受到童年的生活是充滿樂趣的,童年的游戲往往是終生難忘的。盡管有時也會有誤解、有陰云,但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更能看到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及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悔的感慨。這篇文章的難點較多,學生學起來困難較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質疑,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原則,發揮其自主學習的動力,解決文中的疑難問題。
【學生分析】
作為初一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魯迅的作品,對魯迅先生的寫作風格不甚了解,而魯迅的這一作品難點又比較多,因此學起來困難比較多。我們海星中學的學生知識面較為狹窄,對魯迅的認識不夠充分,上網查找資料的可能性也不大。他們對這一作品中所體現的兄弟之間的在沖突誤解中的親情的體驗也不會很深刻,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讀課文,創設情景與教學的氣氛,幫助學生加以理解,引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本文所表現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與興趣。當然,正因學生知識面狹窄和閱讀能力較差的特點,要鼓勵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教師要為他們列出預習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認識魯迅,感知文中所表現的多角度的內涵。
【課前(材料)準備】
教師: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布置學生預習題。
3、備課時要從先整體感知后具體內容分析或探索再總結評價的思路進行,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問題,理解課文。在引導學生時要按這順序進行。
學生:
1、熟讀課文,用圈點法畫出本文的字詞,查找工具書解決疑難。
2、查找有關魯迅的資料(姓名、字、筆名,評價,作品等),初步認識這位大文豪。
3、閱讀課后的《滿天的風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為體現課改的要求,改變以往教學中注重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教師要做個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真正地變成自主學習,整堂課要求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按照整體感知──具體領悟──探討交流的教學模式開展。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在課前可布置預習題;然后從整體到局部,引導學生聯系語境探究疑難,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系語境便能解讀。然后再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感受本文的主題的多面性。針對教材難點多,學生學習起來困難較大的實際問題,設計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點是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并解決課文的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當然還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要以鼓勵為主,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討疑難問題1。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至愛親情,獲得思想啟迪;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難點】
體會魯迅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著所表達的心情。
【教時安排】
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布置預習
1、熟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寫了什么內容,體會作者想表達什么。
2、查找相關魯迅的資料(有條件可上網找),按照下列內容:姓名、字、筆名、籍貫、出生年月、主要作品和對他的評價等來查找。
3、了解風箏及其制作方法。
4、用圈點法畫出文中的詞語,查找工具書解決。
5、摘錄疑難問題,提交小組和班級討論。
二、導入新課
有哪種感情會陪伴你終身,讓你感覺溫馨?血濃于水的親情哪怕有種種的誤解和沖突也難以磨滅,今天我們要學的《風箏》就是這樣一曲抒發真摯美好親情的頌歌。你知道還有什么嗎?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吧!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討解決疑難問題。
3、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加深印象)
四、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按課前布置的要求來介紹),主要包括姓名、時間、籍貫、作品、評價來加以介紹。
2、識記字詞,大屏幕投影:
讀一讀:
墮 憔悴 蕩漾 瑟縮 什物
解釋:
嫌惡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肅殺 訣別
五、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
2、聽讀課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你認為課文什么地方最感動你?
六、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教師投影思考題:
1、為什么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為什么好所不許小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3、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
七、教師小結
作為兄長的我,小時候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許小弟弟放風箏,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是為落后的觀念所支配,所以說是精神的虐殺。對待自己當年的行為,我深深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
八、布置作業
1、端正地抄寫詞語。
2、進一步熟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體上感知了這篇課文所體現的濃濃的手足之情。那么我們從本文中還能感悟到什么呢?
二、自主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合作研討,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教師發給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的卡片,供學生記錄。卡片設計如下:
課題 時間 組長(執筆人) 小組成員 詞語積累 本組提出并解決的問題 請求解決的問題 學習體會和建議
教師應先考慮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
1、在冬季的北京看到風箏,對一般人而言應該感到驚喜,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提示:想起小時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的一幕,而這一幕是無法補救的。)
2、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美好的家鄉的美景中展開?
(提示:如此美好的家鄉的春景,與北京的肅殺景象形成鮮明的映襯,突出往事的美好。)
3、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又為什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提示:這里的春天指小時侯故鄉的天空有風箏的春天,作者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征。)
4、作者為什么認為玩風箏是沒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提示:魯迅先生也并非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
5、弟弟在被我發現他的做風箏的所為后,為什么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提示:他也把兄長的行經視為合情合理,故一旦被發現,自認該罰)
6、我懂得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后總想補過,說明什么?你從魯迅的做法中學到了什么?
(提示:說明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敢于承認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7、為什么弟弟的忘卻,不但沒有使我感覺輕松,反使我的心情只得沉重著?
(提示: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8、為什么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
(提示:從正面思考魯迅先生的正面主張是什么?而他以前是怎樣做的?)
9、本文的主題可從哪些角度來理解?
(提示:本文主題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如:⑴從親情的角度;⑵從兒童教育的角度;⑶從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角度;⑷從自我解剖角度;⑸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等)
三、對課文的賞析與學生體驗的拓展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感悟到什么?你欣賞哪些精彩語段?
2、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侯的哪些游戲最令你難忘?選擇一、二說與同學聽,一起分享快樂?
3、現在有些家長也很專制,他們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不如意就發威風,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有時甚至拳腳相加,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經歷,說一下經過極其感受?
4、你與家人有過沖突或誤解嗎?你感受過其中的親情嗎?試說與同學聽。
四、比較課后《滿天的風箏》與本文的異同
五、教師小結
《風箏》是一篇深刻雋永的優美散文,這其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對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愿你能如魯迅般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布置作業
1、把你學習這課的收獲寫出來。
2、還有什么疑難問題,可與老師、同學繼續研討。
3、小作文:用你的眼、你的心去觀察,然后模仿課文,寫一個兒童認真做一件事的場面,刻畫人物性格。題目為《瞬間一瞥》
【板書設計】
風箏
見風箏(1~2) 驚異與悲哀 手足情深
憶風箏(3~4) 后悔與自責 自我解剖
追風箏(5~11) 沉重的悲哀 游戲意義
想風箏(12) 無可把握的悲哀 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