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故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交流預習縮寫,更全面、有重點的了解小說情節,提高攝取信息的能力。
2、學生通過圈劃”我”回故鄉所見所感的句段,認識小說中談到的三個“故鄉”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感悟小說閱讀的切入點。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策略】
交流、討論、圈劃,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1、引小學學過的《少年閏土》入境。
2、引“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導入。
3、讓學生回憶魯迅及學過的作品導入。 學生或背或憶或理解或質疑。 從學生學過的儲備文章入手設置情境,順理成章學習新課。
二、預習交流:
交流《故鄉》縮寫 點名小組派代表宣讀縮寫內容,其他組派代表補充。 讓學生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小說主要故事情節。
三、初讀自由整體感知:
交流初讀后的整體感受 各抒己見,表達自己讀后的對《故鄉》的第一認識。
了解學生的初讀層次,同時給學生創設自由表達初讀心得和初讀疑惑的廣闊空間。
四、指向性整體感知:
1、“我”眼前的故鄉是什么樣的?記憶中的故鄉是什么樣的?(用不同線形畫出來表現不同的“人”和“景”的句段)兩個故鄉有什么不同?“我”對兩個故鄉分別是什么感情?(畫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
2、小說中寫了幾個故鄉?作者對幾個故鄉的感情分別是怎樣的?(通讀課文,梳理信息,辨別信息,整理、加工信息。)
小結:小說濃墨重彩描寫是哪個故鄉?作者是如何構建現實故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樣的?作者要通過“故鄉”反映他怎樣的創作心理?下節課見分曉。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一人負責圈劃一部分,分以下四部分:“但從此沒有再見面”前;“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前;“他就領水生回去了”前;最后幾段。
2、小組交流,明確各部分圈劃的重要信息。
3、感悟“我”的感情,并用最恰當的詞語表述。
4、整體交流、討論小說中寫了幾個故鄉,運用文中有效信息自圓其說,并初步感知作者通過“我”所見所聞所感表達的思想感情。 梳理小說思路,學生進一步認識小說中的重要情節、人物,感受環境描寫的意義,訓練獲取語言信息的準確度,通過再閱讀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培養語感和基本的圈劃、標注、寫感受等閱讀習慣。
通過攝取后效信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
【作業】
再縮寫《故鄉》,要求在反復閱讀小說基礎上記下對情節的記憶。
【板書】
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過去 現在 未來
少年我 中年我 水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宏兒
豆腐西施楊二嫂
神往 失望 希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攝取閏土的所有信息對比分析、討論他前后二十年的變化,把握人物變化的社會根源,初步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點】
對比分析、討論閏土二十年前后的變化。
【教學難點】
把握人物變化的社會根源,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策略】
圈劃標注、對比分析、討論等。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直接導入分析閏土形象。
二、閏土人物形象分析
1、圈劃閏土二十年前后的變化點對比分析:
⑴ 肖像
⑵ 神情
⑶ 言談舉止
⑷ 對“我”的'稱呼
⑸ 精神世界
⑹ 閏土本性
2、歸納閏土的形象
3、討論閏土生活、精神變化的社會根源:
4、“我”與中年閏土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怎么理解“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指什么? “厚”指什么?“可悲”、“寒噤”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5、透過信息我們可以領悟到作者創作的意圖是什么?
畫出閏土二十年前后發生變化的地方,包括言行舉止、精神世界進行信息提煉。
小組分工合作交流、討論。 通過攝取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形成對比的細節信息分析閏土發生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三、小結
通過閏土變化作者揭示了窮苦人民生活、精神貧窮的社會根源,在他們依然善良的本性后喚起療救的注意。那豆腐西施的形象有如何把握?“我”希望的路又怎么理解?下節再議。
【作業】
1、完成旁批“理解詞語和讀準字音”。
2、完成課后練習一。
【板書】
故鄉(小說,選自《吶喊》)
魯迅(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銀項圈少年──木偶人
閏土 怕羞──仿佛石像一般
迅哥──老爺(封建等級受害者)
熱情──矜持依然熱情(這一點干青豆……)
社會根源
喚起療救的注意
生活貧窮、精神失去活力、依然善良真誠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分析楊二嫂變化的形象,認識其社會蕭條對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廣泛性。
2、學生通過理解后四段的關鍵句,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
【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導入
“終日坐著”的楊二嫂變為“圓規式的姿勢”說明了什么?下面我們從描寫楊二嫂的細節處分析一下這一典型舊式小手工作坊主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以及與主題的聯系
1、楊二嫂的變化有哪些?
2、你最驚心觸目的細節描寫楊二嫂的語句是哪些?你如何評價?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的意義何在?
1、學生速讀課文:從“一個尖利的聲音突然怪叫起來”到“順手把我母親的一幅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受訓最富表現力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對楊二嫂其人評價。
2、同學交流、討論這個人物囂張、尖酸、刻薄的性格,挖掘其被社會壓迫下經濟貧困背后的道德淪喪。
3、同學討論楊二嫂與閏土同是經濟貧窮卻善惡本性不同的差異,理解動蕩的社會在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人民痛苦的深廣性。 訓練攝取細節信息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人物的典型性。
通過分析楊二嫂的變化的形象,學生認識其社會蕭條對人生活、精神毒害的廣泛性。
滲透作者創作意圖。
三、解后四段,深刻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
1、為什么“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到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2、為什么“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響,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
3、在“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輾轉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別人的辛苦自睢而生活”中,結合小說開頭與后文如何理解“我的辛苦輾轉”?如何理解“閏土的辛苦麻木”?“別人的辛苦自睢”是小說中誰過得怎樣的生活?
4、如何理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路了”? 帶著問題朗讀后四四段:
整合前面信息交流理解。 讓學生通過具體理解作者抒情性議論句,理解“我”對故鄉的失望,理解“我”對閏土麻木的悲哀,理解“我”對改變貧窮、混亂故鄉及祖國的強烈愿望,整體把握小說的主題及作者的創作心理。從而理解魯迅創作《吶喊》的主旨:在沉寂的夜里不免吶喊幾聲,引起療救的注意。
四、小結
主題整合:
小說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
【作業】
練習冊閱讀部分。
【板書】
故鄉
魯迅
閏土──辛苦麻木
我──辛苦輾轉 希望有新的生活,希望更多的人去追求、奮斗
對祖國的希望和感受
楊二嫂──辛苦自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