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的教學實錄
《慈母情深》選自梁曉聲的小說《母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慈母情深的教學實錄吧!
慈母情深的教學實錄
一、擦亮“深”這個題眼
編者將文題定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見這個“深”字的分量。掙錢不易、給錢慷慨,是為母愛之深厚;支持讀書、崇尚文化,是為母愛之深刻;大愛無言、春風化雨,是為母愛之深遠。擦亮了“深”這個題眼,必將進一步擦亮整個文本的言說意圖和人文意蘊。
師:請大家看黑板!我們一起,恭恭敬敬地讀題目!
生:(齊讀)慈母情深
師:讀得不錯。請注意這個“深”字的讀法,我們再讀一遍!
生:(齊讀)慈母情深(“深”字讀成了重音)
師:好極了!孩子們,你們一定已經發現,在這個“深”字底下,有一個大大的著重號,是吧?
生:(齊答)是!
師:為什么?(稍頓)為什么?
生1:它是提醒我們這個“深”字很重要。
師:你對文字有相當不錯的感覺。(對另一生)你請!
生2:可憐天下父母心,這說明慈母的感情非常深。
師:能為“深”字組個詞語嗎?
生2:深厚。
師:是的,感情深厚。往下讀的時候,你得特別留心這個深厚啊。(對另一生)你也有話想說,請說!
生3:我覺得這個“深”字就是題目中最重要的一個字。
師: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題——”
生3:(緊接話頭)題眼。
師:對!題眼!好眼力啊,雖然你的眼睛長得并不大。(眾笑)有了這些感覺和發現,我們再來讀一讀題目!
生:(齊讀)慈母情深
師:對這個“深”字,你難道就沒有什么問題要問問大家嗎?(對一生)你請!
生4:慈母的情到底深在哪里呢?
師:這的確是個問題。(對另一生)你請!
生5:為什么說慈母的情很深很深呢?
師:問得好!還有別的問題嗎?(對另一生)你還有問題,問吧!
生6:慈母的情有多深呢?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慈母情深深幾許?(稍頓)有了問題,你的感覺會變得更加敏銳,你思考的大門也就自然而然地打開了。
二、品嘗“鼻子一酸”的味道
“鼻子一酸”既是本課的一個切入點,又是貫穿全課的一條主線。探究“鼻子一酸”的緣由,慈母情之深厚、深刻和深遠必將躍然課上;回味“鼻子一酸”的余韻,則兒子在母愛滋養下的成長和覺悟亦將燦然心間。由此可見,“鼻子一酸”是慈母情和子女情的一個樞紐、一面鏡子、一口親情氤氳的泉眼。
師:好!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先來做一道課堂練習。(大屏幕呈現以下內容)
我一直想買《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聲( )。我發現母親極其瘦弱,當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錢買書,母親用( )的手將錢塞給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著錢跑了出去。
師:不準看書!請大家憑著自己在預習課文時留下的印象,在括號里填上課文中出現過的詞語。好,現在開始!
生:(各自在練習紙上默寫新詞)
師:(一邊巡視一邊插話)請注意自己寫字的姿勢,頭要正,肩要平,背要挺。
生:(隨著老師的提醒,主動糾正自己的寫字姿勢)
師:(見部分學生已經做完練習,再次插話)有的同學已經全部寫完,有的同學才寫到第二個。做課堂練習,既要講正確,又要講速度,所以,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四個字——又好又快。
生:(有的開始輕聲朗讀練習,有的加快了書寫速度)
師:好!把筆放下!全部完成的請舉手!(大屏幕呈現以下內容)
我一直想買《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聲(震耳欲聾)。我發現母親極其瘦弱,當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錢買書,母親用(龜裂)的手將錢塞給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好!抓緊時間,自己校對。
生:(校對練習,做錯的主動修改)
師:全部正確的請舉手。
生:(全班約三分之二的學生舉手示意)
師:不錯!說明我們班的同學做了相當充分的預習準備,好習慣!誰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對一生)你請!
jūn guī
生1:(朗讀這段文字,將“龜 裂”讀成了“龜 裂”)
師:讀得不錯,聲音響亮、語氣連貫。可惜,就差了一個字。誰聽出來了?(該生恍然大悟,舉手)哦!你也發現了,那就給你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
jūn
生1:(朗讀)龜 裂
師:完全正確!說實話,這個字念錯不能怪你,怪習慣。我們一直習慣把這個字讀成龜(guī),烏龜的龜。所以,讀“龜裂”的時候,你要特別留意、特別小心才是。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龜裂
師:再讀!
生:(齊讀)龜裂
師:再讀!
生:(齊讀)龜裂
師:孩子們,你們看見過龜裂的手嗎?(對一生)你請!
生2:我爺爺的手是龜裂的。
師:你爺爺的手,給大家描述描述。
生2:我爺爺的手皮膚很糙的,像裂縫的土地一樣。
師:這樣的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叫——
生2:龜裂。
師:沒錯!誰也看到過龜裂的手?
生3:我外婆的手。
師:給大家說一說你外婆的手。
生3:我外婆年紀很大了,她的手全都是皺紋,筋都暴出來了,皺紋很明顯是一條一條的。
師:嗯,你外婆的手就叫——
生3:龜裂。
師:都明白“龜裂”了,是吧?
生:(齊答)是!
師:其實,在咱們剛才默寫的新詞中,有一個字寫起來特別煩,誰注意到了?哪個字?(見很多學生舉手)一起說——
生:(齊讀)攥!
師:對!就是這個“攥”字。我已經數過了,整整23畫,這么多筆畫的字,在常用字里面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啊!來,伸出你的右手,張開你的左手,在手掌心上把這個“攥”字再清清楚楚地寫一遍,一共23畫。
生:(按要求書空)
師:好!確定自己已經牢牢記住這個“攥”字的,請將左手牢牢攥緊。
生:(自覺地攥緊左手)
師: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段文字,爭取讀得字正腔圓、精神飽滿!
生:(齊讀)
我一直想買《青年近衛軍》,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聲(震耳欲聾)。我發現母親極其瘦弱,當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錢買書,母親用(龜裂)的手將錢塞給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師:孩子們,“鼻子一酸”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4:想哭的感覺。
生5:鼻子酸酸的,心里很難受。
生6:特別傷心,都快掉眼淚了。
生7:內心很痛苦。
師:想哭,難受,傷心,痛苦,這一切的一切攪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但是,孩子們,不對呀!母親明明已經將錢給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沒少,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按理,我應該感到——
生8:高興。
生9:滿足。
生10:幸福。
生11:喜氣洋洋。
師:沒錯!但是,此刻的“我”不但沒有絲毫的高興、絲毫的激動、絲毫的快樂,相反,此刻的“我”只有想哭、只有傷心、只有難受、只有痛苦,只有——(大屏幕凸現:鼻子一酸)
生:(齊讀)鼻子一酸。
師:再讀。
生:(齊讀)鼻子一酸。
師:再讀,讀出那種想哭的感覺。
生:(齊讀)鼻子一酸。
師:為什么?(稍頓)為什么“我”會鼻子一酸?(稍頓)請大家打開課文,細細地默讀《慈母情深》這個故事。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文中母親的哪些表現、哪些細節令“我”鼻子一酸?請在這些地方,用波浪線恭恭敬敬地劃下來。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教師巡視,不時地輕聲與個別學生交流)
三、拉開“震耳欲聾”的張力
“震耳欲聾”是制造課堂張力的第一個支點。這一句看似平常的環境描寫,實在是體悟母親掙錢之不易、之辛酸的一個典型意象,作者縝密的文心也由此可見一斑。于學生渾然不覺之處切入,先聲奪人,營造一個持續不斷、層層推進的“震耳欲聾”的場,為全課的高潮涌現積蓄情感的能量。
師:孩子們!是母親的哪些表現、哪些細節令“我”鼻子一酸?(稍頓)請劃出了有關語句的同學舉手示意。
生:(全部舉手)
師:人人有收獲,看來,這四分鐘的默讀效果相當不錯啊!也說明大家讀得很用心,很會思考。在剛才的巡視中,我發現有位同學發現的一個句子相當特別、與眾不同。來,我們來聽聽她的發現。(對那位學生)你請!
生1:(朗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師:(大屏幕呈現這個句子,以下簡稱“句一”。)你為什么會特別留意這個看起來極不顯眼的句子?
生1:我覺得七八十臺機器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震耳欲聾,可以體現出母親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
師:請問,還有誰也特別留意過這個句子?
生:(三位學生舉手示意)
師:好!那么,你們幾位對她的發言有補充的嗎?
生2:因為“我”是第一次發現母親工作的環境這樣惡劣,所以,“我”才會鼻子一酸的。
師:補得好!你這一補,把我們的理解和體會就引向了“鼻子一酸”這個問題的核心了。來!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個并不顯眼的句子。
生:(齊讀“句一”。)
師:讀好了“震耳欲聾”,也就讀好了整個句子。來,我們再讀一遍。
生:(再次齊讀“句一”,將“震耳欲聾”讀成了重音。)
師:你們是怎么理解“震耳欲聾”的?(對一生)你請。
生3:就是聲音很大,耳朵都要被震聾了。
師:是這個意思。但我還想再問一下,“震耳欲聾”的“欲”是什么意思?
生3:好像。
師:不對!不是“好像”。(對另一生)你請。
生4:將要,快要。
師:對!就是“將要”的意思。耳朵都快要被震聾了,這是多大的噪聲啊!我們一起讀一讀,讀出“震耳欲聾”的感覺來。
生:(齊讀“句一”,聲音很響。)
師:孩子們,假如是你自己置身在這樣的環境里,耳邊傳來的是震耳欲聾的噪聲,請問,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生5:我覺得很煩,感覺耳朵都快聾了。
師:一個字“煩”。(對另一生)你呢?
生6:我會覺得很吵,想趕快離開這個鬼地方。
師:不光是你,除非迫不得已,誰也不愿意呆在這樣的鬼地方。
生7:我的心情會很糟糕,因為那噪聲實在是太厲害了。
師:所以,你愿意呆在那里嗎?
生7:不愿意!
師:所以,你們,孩子們,你們愿意呆在這樣的地方嗎?
生:(齊答)不愿意!
師:你們不愿意把,你們可以轉身就走。可是,母親呢?“我”的母親呢?她能走嗎?她能離開這個鬼地方嗎?她只能呆在這樣的環境里,讀!
生:(齊讀“句一”。)
師:這噪聲,這震耳欲聾的噪聲,停止過嗎?
生:(齊答)沒有。
師:消失過嗎?
生:(齊答)沒有。
師:依據何在?(稍頓)依據就在課文中,就在課文的字里行間。請大家快速瀏覽,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詞句、哪些描寫向我們傳遞著“噪聲不斷、噪聲不停”這個事實。
生:(快速瀏覽課文。)
師:(對一生)你請。
生8:(朗讀)我大聲說出了母親的名字。
師:“我”為什么要大聲地說?因為——(手指大屏幕中的“句一”。)
生8:(朗讀“句一”。)
師:這是第一個依據,請繼續。
生9:(朗讀)母親大聲問:“你來干什么?”
師:母親為什么要大聲問?因為——
生9:(朗讀“句一”。)
師:這是第二個依據,這樣的依據在課文中可以說比比皆是。(對另一生)你請。
生10:(朗讀)旁邊一個女人停止踏縫紉機,向母親探過身,喊道。
師:那個女人就在母親的身旁,為什么說話還要喊、還要大聲地喊?因為——
生10:(朗讀“句一”。)
師:已經是第三個依據了,還有嗎?
生11:(朗讀)接著又對著我喊。
師:又是喊,為什么呀?因為——
生11:(朗讀“句一”。)
師:這是第四個依據了,還能找出別的依據來嗎?看看誰對課文讀得細、讀得深?
生12:(朗讀)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了,大聲對那個女人說。
師:看,又是一個“大聲”!為什么?還不是因為——
生12:(朗讀“句一”。)
師:夠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聲”,一次又一次的“喊道”,分明是在告訴我們、提醒我們——
生:(齊讀“句一”。)
師:孩子們,這還只是在今天、只是在那么一段時間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昨天的母親在怎樣的環境下工作——
生:(齊讀“句一”。)
師:明天的母親還將在怎樣的環境下工作——
生:(齊讀“句一”。)
師:夏日炎炎,母親在怎樣的環境下工作——
生:(齊讀“句一”。)
師:寒風凜冽,母親在怎樣的環境下工作——
生:(齊讀“句一”。)
師: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我們這些孩子,母親只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在震耳欲聾的噪聲里,工作著,煎熬著。當你親眼看到母親在這樣的環境里掙錢,當你親身體驗到這一刻不停的噪聲震耳欲聾,孩子們,你的心頭涌起的是什么滋味兒?
生13:難受,我希望母親不要在這里干活了。
生14:我想哭。
生15:我感到非常慚愧。
師:是的,這種種滋味兒攪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為之一酸啊!來!讓我們懷著各自的感受和體會,再來讀一讀這個并不顯眼卻意味深長的句子——
生:(齊讀“句一”。)
師:所以,為了表達“慈母情深”(邊說邊在課題下畫波浪線),這個句子能少嗎?
生:(齊答)不能。
師:能輕易地放過去嗎?
生:(齊答)不能。
師:文中一次又一次的“大聲說”、“大聲喊”能少嗎?
生:(齊答)不能。
師:能不加留意、蜻蜓點水嗎?
生:(齊答)不能。
師:學語文,不但要留意課文寫了什么,更要思考課文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如果你能經常這樣想,你的語文能力就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四、一唱三嘆“我的母親”
三次“我的母親”的疊現,是本課語文味的點睛之筆。情感性語言,不講道理,卻講情理,它總是按照情感本身的邏輯來行文布局、遣詞造句的。情感來自意境,意境來自形象。因此,還原形象、創設意境、激活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感悟和理解三次“我的母親”這一情感性語言的三大策略,一唱三嘆,余音繞梁。
師:好!我們繼續交流,令“我”鼻子一酸的,還有哪些描寫、哪些句子。
生1:(朗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師:為什么發現母親的這副神情,“我”會鼻子一酸呢?
生1:因為,我發現母親非常疲憊,說明母親工作十分辛苦。
師:(大屏幕呈現這個句子,以下簡稱“句二”。)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個句子。
生:(齊讀“句二”。)
師:這幾個句子寫得非常特別,誰發現了?(對一生)你請。
生2:這幾句話,每一句話中都有“我的母親”。
師:“我的母親”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2:三次。
師:整整三次,一模一樣。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感受句子中連續出現的三次“我的母親”。
生:(齊讀“句二”。)
師:誰的背直起來了?(對一生)你請。
生3:母親。
師:請把話說完整,誰的背直起來了?
生3:我的母親的背直起來了。
師:誰的身轉過來了?(對一生)你請。
生4:我的母親的身轉過來了。
師:誰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對一生)你請。
生5:我的母親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師:照剛才三位同學說的,“我的母親”應該放在每個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課文呢?作者呢?卻把應該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親”放在了最后,是吧?
生:(齊答)是!
師:特別!寫得太特別了!按照常理,“我的母親”出現一次就足夠了,而且,完全應該放在最前面才是。大家看!(大屏幕呈現)
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我們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此句。)
師:孩子們,這兩個句子,意思并沒有變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樣的寫法、不一樣的表達,什么發生了變化呢?請大家自由朗讀這兩個句子,體會體會兩句話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讀,各自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