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重要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重要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重要性
弘揚傳統文化,應該是全社會的事
“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讓學生喜愛和接受。”業內人士表示:“進入校本課程,且長期開設,才能夠慢慢地營造氛圍,取得育人效果。”采訪發現,目前錫城中小學校的傳統文化課程與活動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但除了個別學校傾注力量堅持做一項特色以外,基本都以短期課程和單次活動為主,究其原因,無外乎在于師資短缺。“我們也想開設一些地方傳統文化課程,但沒有教師和教材,我們也無從下手。”一位小學校長說。
對此,蔣偉民說,想要從教師中挖掘專業人才來給學生授課恐怕難度較大,還不如打開校門,把專業人士請進來。輔仁高中采用和無錫非遺工作室合作的手段,保證了師資,而學校也將組織青年教師旁聽這些課程,希望能自己培養一批傳統文化教師。一女中校長康立為認為:“現在的傳統文化團體或者專業人士,也面臨著青年群眾基礎喪失的危險,因此他們也希望能夠和學校開展長期合作,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尋找合適的接班人,學校可以放開眼界與手腳,開展合作,借用資源開放辦學。”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進校園,不應該只停留在個別項目引進上,而是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比如語文和德育課。“這些課程中本來就有傳統經典方面的內容,相關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和傳授,在教學中注重發散,在潛移默化中也能提高學生的素養。”季敏霞認為,除此之外,全社會都應該努力營造尊重傳統的氛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一朝一夕的事,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是全社會的事。 ”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在當今國際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和諧國家,實現民族復興乃至實現世界大同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些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世代相傳,百讀不厭,而且其智慧之火將永不會熄滅,照耀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珍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搶救保護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理念,不僅要自覺從書本上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要懂得中華傳統民俗、習慣,既要懂得民族的現實,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歷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說到底,只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只有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華民族的資源得到更為充分和有效的發揮與利用,才能使中華民族在地球村中發出更為響亮的聲音,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文化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多與王朝政治或社會理想相關聯。一部陳舊老書,一部古代文學經典,披散著歷史的灰塵,脫落于現代社會,特別是易中天、于丹等當代大家以古人圣賢道理為原料,深人淺出地將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及其生活緊密結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給大眾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的實際問題以啟示,而且能與實際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經驗總結相驗證,也能給受過創傷者的心靈以撫慰,提升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品位,開闊著人們的眼界與胸懷,在診譯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發揮了構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并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國軟實力為根本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血脈”,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歷經世代傳承,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轉換,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四)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準則,影響著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儀表,并對中華民族的人格追求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儒家的修身理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華禮儀之幫、文明古國美譽的重要條件。儒家文化中的“學而知之”、“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張,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古往今來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奮勇前進。也正是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推動了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社會文明的今天,其現實意義仍不可忽視,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豐富現代德育理論,弘揚優秀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中國的持續昌盛。在日益興旺發達的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為實現和平掘起、發達文明提供支撐的基本條件。
(五)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兼容性,對外來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動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的學者張載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建立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當今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國家的中國孔子學院的興起,必將增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感染力,并對實現世界大融合,推動全球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和平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重要性】相關文章:
弘揚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報告11-13
在語文教學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07-02
弘揚傳統文化07-04
弘揚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報告7篇11-13
弘揚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報告(7篇)11-13
弘揚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報告(精選7篇)11-13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07-02
弘揚傳統文化標語08-13
弘揚傳統文化任重道遠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