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徽州中秋節的習俗知多少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全國各地的人們闔家團聚,賞月、吃月餅,其樂融融,而除了這兩個在全國都很普遍的節日習俗以外,各地還有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中秋節俗,那么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徽州中秋節的習俗。
徽州文化的發源地——徽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行政區,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來,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治所在歙縣。元升為“徽州路”,明清為“徽州府”。
現在的“徽州”一詞除了指“徽州區”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歷史上長期由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所轄的歙縣、績溪、休寧、祁門、黟縣和婺源六縣區域。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徽州的中秋節也是一年三大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
徽州中秋節的飲食習俗,主要也以吃月餅為主。是夜,一家老少于月下飲酒食月餅,并賞月,其樂融融。歙縣人不僅吃月餅,而且婦女拜月時,還設瓜果于庭院,“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然,其次亦必陳老南瓜一”。
中秋之夜,徽州等地還有深夜偷瓜摸秋和舞龍的習俗,深夜摸瓜主要是為了求子,“摘東瓜饋新婦,取多子兆。偷瓜者,物主撞見,不之禁,謂之‘摸秋’。少年以新稻草扎草龍,燃香遍插龍身,鑼鼓喧天,滿街衢跳舞,店戶各助香,燃放爆竹”。
關于歙縣舞草龍習俗,《徽州民俗雜記》有著詳細的描述,歙縣洪琴村所舞的香龍,也是用稻草扎成,全村分東西南北中五方,分別扎成五條龍,于八月十五日夜狂舞,形成“五龍鬧中秋”的熱鬧場面。
五條龍之身圍二尺,以稻草節節捆扎而成,長約三十丈,每隔七八尺支一鋼叉。龍背上扎草辮,自頸至尾連成一溜三角。尾分三股,編結成三辮,故名“三尾龍”。
入夜,龍頭燈火齊明,龍身插滿棒香,鑼鼓開路,一路狂舞。當五條龍匯聚祠堂時,舞龍進入高潮,鞭炮聲震耳欲聾,煙霧彌漫,紙屑紛飛,燈光、月光和香火交會成一片。
中秋時節,正值新稻登場,人們以舞龍來慶祝豐收,它體現了徽州節日習俗中的農事色彩夕正是“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當賊來拿。芋頭多子亦遭竊,佳賊原非保自家”。
婺源和績溪縣還有著與徽州其他幾縣不相同的中秋習俗。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婺源人中秋節的飲食習俗,主要是吃塘魚,所謂“婺源人于中秋節之一日,必食塘魚。塘魚,系人家辟塘蓄養之魚。相傳塘魚殆至中秋,腦髓始能充滿,人家食之,格外能滋養。私塾學生,對于先生,有送節之禮儀,塘魚亦為送節禮品之一種也”。
婺源中秋還有另一特異之習俗,那就是兒童之堆寶塔習俗!霸焖牧,為磚與瓦,塔之形狀,系七層浮屠,上小下大,中間全空。雖是用磚瓦砌成,卻甚有規則。塔砌成后,前面掛帳幔,并懸匾額對聯以及種種之裝飾品。”
“又安置小桌一張,上供果子餅餌,為敬塔神之具。殆至夜間,塔之內外,均點齊燈燭,一片光明燦爛,直與天上明月爭輝。兒童則坐于塔前賞月,并作種種游藝,以表示其歡娛,實一幅天真爛漫兒童行樂圖,惜無人繪之也!
績溪中秋節除吃月餅賞月外,還有吃中秋酒、打中秋炮和游火龍之俗!爸星镆,富豪之家必辦酒筵,合家團聚而食,名曰‘吃中秋酒’。貧窮之家,無錢辦酒筵者,亦必添菜數碗,以賞佳節!
“中秋節,十數歲兒童,以稻藁扎成中秋炮,形似發辮,長約五尺,粗盈握。浸于水中數分鐘,再拿起向石上打擊,如放炮之聲,名曰‘打中秋炮’;瘕埾涤玫巨辉,身長約丈余,有頭尾,有爪。游時,十數人用竹竿撐之,游行各村,向各家討香,插在火龍身上。龍后佐以鑼鼓,喧嘩鬧天。游畢,燒紙箔,放爆竹,送至河中始已!
在歙縣的沙溪,中秋之夜還有一種獨特的習俗,這就是人們往呂仙洞,汲取洞中之水以洗目,謂之“換盲眼”,正是所謂:“八眼玲瓏共石欄,井深潛透相公攤。祝拋紅豆換青眼,好與中秋月一般!
【徽州中秋節的習俗知多少】相關文章:
《水墨徽州》教學設計07-04
中秋節習俗08-11
中秋節的習俗09-16
中秋節的習俗09-14
徽州文化導游詞09-10
中秋節各地習俗09-13
陜西中秋節的習俗07-04
中秋節各地的習俗07-03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05-02
中秋節的習俗文化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