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級上冊《古詩》教學案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古詩兩首》的教學案例
一、學習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準備有關天門山、西湖的文字、圖片資料。如果有條件,制作反映課文內容的有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2.識字。本課要求認的字不多,只有2個。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字。如,讓學生在古詩的朗讀中識字;或者畫出不認識的或容易讀錯的字,重點識記;也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識字。妝是翹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讓學生識記,女--妝。亦整體認讀音節,要注意讀準。
3.寫字指導。斷孤帆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要注意結構的勻稱與緊密。孤字的右邊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學生注意,楚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的林要寫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較復雜,建議邊示范邊指導學生一筆一筆地寫。
4.這兩首古詩千古傳唱,家喻戶曉。詩文意境美、形象美,學生讀起來會有濃厚的興趣。教學要以學生的誦讀為主,在讀中整體感知,自悟詞與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誰誦讀得好。對詩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學生逐句講解。
5.古詩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如,配畫、配樂、多媒體課件或幻燈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么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此外,詩中還有許多用詞巧妙生動、意境優美的地方,像楚江開至此回日邊來晴方好雨亦奇,老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細心體會。
6.課文中的兩首古詩,也許有不少學生都會背誦了。教師指導朗讀時,重點要放在怎樣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韻。可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感悟詩句的含義。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誦讀,必須注意把握好停頓,把握好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律。例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要突出開回出來等詞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總等詞語。
7.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對詩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可結合課后第二題,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第一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第二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導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文字描繪的畫面。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想象的畫面,既可以是畫詩的局部(某一句詩),也可以是畫詩的整體,只要能大體符合詩意即可。
選做題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可以請學生當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可以先分小組讓同學們在組內交流,再請同學在全班交流。要鼓勵學生課后多積累古詩。
【《古詩》的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案例設計與案例教學分析論文07-03
教學案例分析07-14
大班教學反思案例07-04
物理教學反思案例07-04
幼兒教學反思案例07-03
體育教學反思案例07-03
教學案例范文07-09
教學案例分析07-14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教學案例07-03
案例:反思教育教學實踐10-12